【錢德洪】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錢德洪(1496~1574)字洪甫,號緒山,浙江餘姚人。
陽明平濠歸越,緒山與同邑范引年、管州鄭寅、柴鳳、徐珊、吳仁等數十人,會於中天閣,一同拜陽明為師。
明年舉於鄉,時四方之士,來越就學於陽明者甚眾,多先由緒山與龍谿疏通其大旨,而後卒業於陽明,一時稱為教授師。
嘉靖五年(1526)舉於南宮,不廷試而歸。
陽明征思田,緒山與龍谿居守越中書院。
嘉靖七年奔陽明之喪,至於貴溪問喪服,邵竹峰曰:「昔者孔子沒,子貢若喪父而無服,禮也。」
緒山曰:「吾夫子沒於道路,無主喪者,弟子不可以無服,然某也有父母在,麻衣布絰弗敢有加矣。」
乃築室於場,以終心制。
嘉靖十一年始赴廷試,中進士後,出為蘇學教授,丁內艱,服闋,補國子監丞,尋陞刑部主事,稍遷員外郎,署陝西司,以武定侯郭勛論死一案獲罪下獄,緒山身嬰三木,與侍御楊斛山,都督趙白樓講〔易〕不輟,郭勛死,始得出獄。
穆宗朝,特詔進階朝列大夫,致仕。
緒山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江浙宣歙楚廣名區奧地,皆有講舍。
年七十,作頤閒疏告四方,始不出遊,萬曆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七十九歲。
論緒山之為學,黃棃洲在〔明儒學案〕稱:「緒山之澈悟,不如龍谿,龍谿之修持,不如緒山;
龍谿後入於禪,緒山不失儒者之鉅矱。」
緒山學術路徑,與陽明一樣,學凡三變。
初時,他以「為善去惡」之功夫為「致良知」,繼而認為良知是無善無惡的,吾安得執以為有而為之,後又去之。
最後則說:「離已發而求未發,必不可得,無善無惡者見也,非良知也,吾唯即吾所知,以為善者而行之,以為惡者而去之。」
其後期的著重點,即在一個「知」上。
在緒山看來,天地、鬼神、四時、萬物,只是知的虛明凝聚,妙用流行;
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則是「知」的「合散」,人而有知,則天地合,人而無知,則天地散。
他又認為「心」以「知」為本體,「知」以「心」的感應之是非為主幹,這種感應就叫做「意」,而意所感應之事就是物,意和物的變化作用都不能干擾作為主宰萬物的知的「是非之則」。
他這種論點,含有濃厚的主觀唯心論的色彩。
王學後來流於空疏,緒山則力辟空疏,以恢宏師說為己任。
緒山的理學思想,著重在事物上實心磨鍊。
如說:「格物之學,實良知見在功夫,……見在功夫,時行時至,時默時語,念念精明,毫厘不放,此即行、著、習察、實地格物之功也。
於此體當切實,著衣吃飯,即是盡心至命之功。」
此說經王艮、王襞而影響於李贄,乃謂「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也就是說,百姓人倫日用即道,與後來中清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中所說:「舍人倫日用無所謂禮,無所謂仁,無所謂義」之說相通。
緒山歸田三十年間,未嘗以私事入公門。
人有冤負,則挺身為之伸雪,不以嫌為避。
尤篤於孝友,每歲春秋,輒相期東南同志,聚會於天真書院,共證交修。
其待子弟嚴而有禮,有疑義時,啟其機以待自悟,有過則微示之,使其自我省悟,幡然悔改。
緒山著作有〔陽明夫子年譜〕三卷(載〔王文成公全書〕中)、〔濠園記〕一卷;
另有〔言行逸稿〕,藏而未行世,今已佚。
其師徒間授受言論,見於〔明儒學案〕卷十一〔浙中王門學案一〕所錄〔會語〕和〔論學書〕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