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8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樸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4 23:09: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樸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樸學之名起於西漢;

 

其時樸學所指即是經學。

 

自武帝以降,漢之諸帝莫不治經學;

 

初武帝以為〔尚書〕是枯燥無味的「樸學」,不喜閱讀,後聞兒寬說經,喜之,遂請為講解。

 

後世稱經學為「樸學」,本此。

 

武帝即位未久,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元朔五年(西元前124),更開辦太學,以研究儒家經學。

 

漢初諸經,俱賴口授,口耳相傳,難免譌誤,欲有憑藉,不能不重「師法」,唯學問傳授難免後學者之衍述發明,注釋解說,若新有章句,遂又另立「家法」。

 

大體言之,兩漢經學,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其優點是重傳授,防冒偽,明本源,尊經學,其缺點是分派別,爭立學,存私見,妨害公開研究。

 

當時經學除在學校進行研究外,兩漢諸帝往往召集經師進行討論。

 

第一次是漢宣帝甘露元年(西元前53),召集諸儒論五經異同於石渠閣;

 

第二次是東漢章帝建初四年(西元79),大會諸儒於白虎觀。

 

這兩次經學會議都是討論今文經學;

 

第二次的討論結果,並編成〔白虎通義〕,以為經學的標準答案,將經學導向繁瑣與迷信兩個方向發展,以利統制思想而鞏固統治。

 

由於帝王尊重經學,且自武帝設科射策後,社會上更視經學為博取功名富貴的工具,故西漢時有「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之諺。

 

又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此乃起於文字的不同;

 

今文即指當時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先秦的古文字而言。

 

漢初所傳諸經皆為今文,後山崖複壁所出者則為古文。

 

唯當時太學所立五經十四博士,均為今文學家,並無所謂今古文問題;

 

及王莽執政,劉歆倡議古文,古文經學才起而與今文經學相抗。

 

更由於今古文師法、家法不同,因此不僅諸經文字有出入,甚至解經的主張也迥異。

 

後來今古文之爭,演變為意氣用事,古文學家詆今文學家為「口說無憑」,今文家則斥古文家為「嚮壁虛造」,彼此互相攻訐,久未止息。

 

就兩漢經學之研究言,大體西漢說經偏於微言大義,講求經世致用;

 

東漢經師多詳於章句訓詁。

 

至東漢馬融、鄭玄等經師出,更致力於經義的訓詁,後人遂將名物訓詁之學稱為漢學。

 

此外,西漢經師多專治一經,東漢經師則幾遍通群經;

 

西漢經師篤信遺經,很少撰述,東漢說經則至為繁富。

 

又兩漢經學就地域言,有齊魯之分。

 

治齊學者多今文家,其說經主讖緯,尚陰陽五行之說;

 

治魯學者則多為古文學家,其說經重訓詁。

 

及至宋代,在經學的研究上捨兩漢訓詁章句之學,而更趨向主觀的反省、體驗,義理的闡發。

 

由於不信注疏,進而蔚為疑經、改經的風氣,使樸學、漢學與宋學形成不同的治經取向。

 

再加上北宋雕版印刷術盛行以後,使兩宋經學著述保留下來的,比以往任何朝代要多。

 

迄中清惠氏之學,以博聞強記為初基,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

 

其治經要旨純宗漢學,謂漢經師之說可與經並行。

 

樸菴篳路藍縷,以五經教授鄉里;

 

研谿(惠周惕)、半農(惠士奇)繼之,益宏其業;

 

至松崖(惠棟)而蔚為大宗。

 

近代言漢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

 

錢竹汀(錢大昕)撰〔惠棟傳〕說:「宋、元以來,說經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棄古訓,自誇心得,下者勦襲人言,以為己有,儒林之名,徒為空疏藏拙之地。

 

獨惠氏,世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馬融、趙歧輩不能及也。」

 

可謂推崇備至。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21:11 , Processed in 0.2500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