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 Nois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噪音係指那些阻礙、干擾、混淆,以及曲解有效溝通歷程,而使溝通效果受損的因素。
干擾溝通的噪音,大致可以分為環境、生理、心理、社會、語意等五類,茲說明如下:環境噪音係指那些阻礙收訊者接收訊息的外在干擾,例如在教室之中,有些學生在講話,致使其餘學生聽不清楚教授的演講內容,甚者更有人因為遲到而到處找座位,也會影響上課的注意力。
又如在小團體會談的場所,四周放置一些新奇的物品,或隨時有人在旁邊接聽電話,就易使會談人分心。
生理的噪音是指送訊者或收訊者因為生理功能受損,而無法有效表達或接受訊息。
例如送訊者因為生病而講話有氣無力,又如收訊者因為重聽必須借重助聽器,才能聽清楚。
心理的噪音是指送訊者或收訊者因為壓力、挫折、受激怒、人格特質等因素,而無法有效地進行溝通。
例如一位教師性情急躁,講話太快,常讓學生感到丈二金鋼摸不著頭緒。
又如某生因為感情受挫折,心情鬱悶,上課精神恍惚。
社會的噪音是指送訊者因為社會壓力大,心理緊張,顧忌太多,而不肯吐露實言。
另一方面,收訊者因為社會禁忌或社會期望,而不願接受某些訊息。
例如,對於同班好友的考試舞弊行為,同學們可能不願出面做證。
又如,某些大學生因為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而不願選修家政方面的課程。
語意的噪音是指送訊者或收訊者因為使用不同的語文,或者對相同的語文有不同的解釋,而致使溝通效果受損。
例如一位山東人和一位廣東人在談話時,可能因為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各說各話。
又如一位在倫敦旅遊的美國人,如果向當地人請問「"Subway"在那裡?」
時,很可能會被指引到某一「人行地下道」,而不是「地下鐵」車站。
上述噪音可以發生在溝通歷程的任何一個階段。
從送訊者編碼、選擇媒介、傳送訊息,到收訊者接受、解碼,再回饋到送訊者,在這些階段中,都可能會受到干擾,使訊息的接受因受干擾而分心,致溝通效果受到影響。
噪音和溝通可謂如影隨形,無所不在。
既然噪音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參與溝通的教育行政人員須知如何去處理、調適噪音問題。
最好的方法是,及早查覺可能造成噪音的因素,然後設法加以祛除。
例如,如果發現小團體會談時會受到電話接聽的干擾,則應將電話移出室外。
其次,如果噪音無法祛除時,則可以增加溝通訊息的強度和清晰度,以相對減低噪音的影響。
最後,在訊息傳遞出去之後,應尋求收訊者的回饋,以確保訊息已被正確地理解。
如果發現原先的溝通效果不盡理想,則可以改變採用另一種溝通方式,以克服噪音的障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