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本位評量】 Curriculum-BasedAssessmen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測驗與評量方面,課程本位評量是很新的名詞。
但是教師長久以來都在做的評估工作,其本質是效標參照的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assessment),而效標是學校課程。
此效標參照測驗的基本假定是標準化測驗不能有效地評估教學績效和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果,也不能提供每天教學時所需要的教學決定,如「今日要教什麼?」
「如何教學最能幫助學生獲得進步?」
等問題。
為了使學校的評量工作能夠反應學校課程教學績效,利用學校教學課程做比較的標準,亦即提供學生的刺激材料,便是課程內容而不是各個測驗題目。
學生的進步情形就是以提供個別學生學習的課程習得多少為標準,例如評估學生朗讀課文為例,可評量學生在一分鐘內正確讀出多少個字,錯誤有多少個字。
課程本位評量對蒐集提供教學用的決定最有幫助。
其步驟有三:(1)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計畫;
(2)在教學後的精熟程度;
(3)定期評量長期教學目標。
此評量方式最能顯示學生進步實況及教學績效。
以同儕表現為課程本位之評估,可以決定某個學生應否接受特殊教育。
當個別學生的學習表現,在課程作業上達到同年級或班上的平均水準時,是一個普通班的正常孩子;
若未能達到一般學生的表現標準,顯示該生為低成就的學生。
課程本位的評量標準,可能是課程本身,亦可能是班級、年級、地區性常模為標準。
課程本位的評量對計畫及監控教學訊息的來源十分有用,尤其在特殊教育中個別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EducationProgram,IEP)的設計過程中十分有用:(1)可對學生目前的行為表現水準做一摘要:(2)建議適當的教學目標及行為目標,(3)證明學生學習進步的情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