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人物志]】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劉劭(西元182~245年)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地區)人。
魏文帝黃初中為尚書郎,散騎侍郎,受詔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
魏明帝即位,出為陳留太守,敦崇教化,受百姓稱道。
曾受命作〔許都〕、〔洛都〕兩賦,對於明帝外興軍旅,內營宮室,寓以諷諫。
劭識兵法,深忠篤思,體周於數,夏侯惠贊之,謂「玄虛退讓,明思通微。」
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
作〔都官考課〕七十六條、〔說略〕一篇、〔樂論〕十四篇、及〔法論〕、〔人物志〕等,事跡見〔三志〕卷二十一本傳。
〔人物志〕即劉劭所撰,凡三卷,分十二篇。
是現存第一部以品鑑人物的才性,作為選拔人材依據的著作。
〔四庫全書提要〕說:「其書主於論辨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
說明〔人物志〕討論人物的才性,根據對人外在可見的形質、體貌、言行,以鑑核內在的德性、才能、智慧、情感、性格等。
觀外測內。
分成各種不同品類名目,對相類似或似是而非的疑點加以研判剖析。
至於著述的目的,作者在〔原序〕中說:「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鑑;
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括。」
即說可以提供統治者作為任用人才的參考,或士人修身自省的準繩。
上卷四篇為:〔九徵〕、〔體別〕、〔流業〕、〔材理〕。
〔九徵〕是從人的外部徵象,以觀察內在的情性,析其異,立其目。
所謂「九徵」即指人的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
這些都和智力、才能、德行、情感、個性相關。
〔體別〕分人物的個性為十二類:強毅、柔順、雄悍、懼慎、凌楷、辯博、弘普、猖介、休動、沈靜、樸露、韜譎,並論較具長短得失。
〔流業〕把人物的才能分為十二類:清節、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雄傑。
並分述其內容和關係,又徵引歷史人物加以說明。
〔材理〕把理分為四部:道理、事理、義理、情理。
對於人的才質,則有道理之家、事理之家、義理之家、情理之家的四家。
四家所明既異,難免有偏失拘似的缺失,要彌縫其短,則要兼有八美之材。
中卷五篇:〔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
〔材能〕析八種能力的人才;
即:自任、立法、計策、人事、行事、權奇、司察、威猛。
材能既殊,任政亦應有異。
〔利害〕和〔流業〕合論,論述不同才能的人在經世時會產生不同的利害關係。
〔接識〕論述不同材能的人識見亦不同,所謂「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
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
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
〔英雄〕是論智慧和膽識,分開來則是「英」和「雄」,能兼有兩者之長,期能領導群倫,成就功業。
〔八觀〕是說人材不同,其志亦異,見諸行動,效驗不同,可以觀其一端以知其餘。
下卷為:〔七繆〕、〔效難〕〔釋爭〕。
〔七繆〕討論人物品鑑的困難和易於產生的七種繆誤,即偏頗、愛惡、大小、早晚、同體、申壓、二尤。
並提出對治的辦法。
〔效難〕是闡述人材的鑑察之難和舉薦之難。
〔釋爭〕說明人材既異,所見不同,難免於異同,相處之道則唯有勉力釋忿去爭,勿矜力伐能,此為君子立身之道。
綜合上述,〔人物志〕一書在現實上可作為知人善任,量能授官的參考,在哲學上則是品鑑人物才性姿態的美學研究的發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