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主義課程觀】 EssentialistCurriculu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精粹主義根植於觀念論和實在論,一九三○年代崛起於美國,是對於進步主義的一種回應,並在冷戰和一九五七年蘇俄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Sputnik)發射成功時期成為主流哲學。
這派主張教育的功能乃在為學習者提供適應現存社會的準備工作;
學校的課程內容應該以基本或菁華部分為主:在小學階段為閱讀、寫字、計算能力的培養,中等階段則著重五門學科,即英文、數學、科學、歷史、外語。
這派不同於永恆主義的是,它並非崇尚過去的知識、價值;
相反的,它更強調對眼前現象的關注。
此派的代表學者包括巴格萊(WilliamBagley)、貝斯達(ArthurBestor)、銳克渥爾(AdmiralHymanRickover)等人,他們對於一些成本需求較大的副科,如藝術、音樂、建築等,抱持保留的態度;
他們認為學生的心靈就好比吸收知識的海綿,提供他們相同的教材是必要的,至於吸收多少則端視學生的能力;
嚴格的訓練、大量的作業和嚴謹的研究態度是必須的;
教師不是學科專家、學習楷模,更是教室的主導人物;
標準的設定與個人的辛勤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學生才能通曉一些必備的知能以為成人生活作預備。
美國到了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教育標準的日漸低落,促使此學派的主張更受到人們的注意,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方案的廣泛實施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諸如年級標準的建立、學術科目在高中大學的獨領風騷、媒體與壓力團體對教育品質的不滿、〔危機中的國家〕(ANationatRisk)報告的公布、「回歸基本」(BacktotheBasics)和追求卓越運動等因素,均與此學派強調學術及認知思考的論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