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實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2:3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實知〕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實知〕是王充〔論衡〕第七十八篇的篇名,旨在考察知識的來源問題。

 

王充認為任何才智之士都必須通過精心思考的學問歷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象。

 

〔實知篇〕說:「實者,聖賢不能知性,須任耳目以定情實。

 

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

 

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

 

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愚夫能開精;

 

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指出耳目見聞是形成知識的基礎,若不通過感官經驗,就無法認識事物的真象。

 

但認識事物也要靠間接的經驗,所以後天的學和問更重要,思而不學則殆,是孔聖的名言。

 

王充又說智明早成的人,雖看似無師友傳授,其實仍是早已有所受問,且人才有早成,也有晚就,雖沒有請教老師,實則早已向別人請教過了。

 

例如有人問難說:黃帝生而神靈,幼而能言。

 

王充辯解說:黃帝的母親懷孕二十個月才生下他,他已有兩年在母親的身體中成長了。

 

王充又說到一般人總認為聖人先知,其實是自己不動腦筋,粗心大意,卻不知道聖賢是「陰見默識,用思深密。」

 

以及「先時聞見於外」所致,例如春秋時代,卿大夫相與會遇,看到動作異常,聽見言語反常,就能預斷禍福,並加以說明,考慮到尚未出現的事情,其關鍵仍在於察覺先兆,並非由於神怪之知。

 

文裡王充曾推想這種誤解造成的原因,其實是「世俗褒稱過實,毀敗逾惡」的庸俗社會風氣所造成。

 

綜合上述,可看出王充總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重視感官認知、類推思考及問學三條認知途徑。

 

又〔論衡〕第七十九篇〔知實〕對知識源於經驗的基本論點也作了進一步地論述:「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

 

是重視效驗的觀點;

 

後文列舉了十六個事例說明聖人不能先知。

 

最後指出聖人「據象兆,原物類,意而得之;

 

其見變名物,博學而識之。

 

巧商而善意,廣見而多記,由微見較。

 

……耳目聞見,與人無別;

 

遭事睹物,與人無異;

 

差賢一等耳,何以謂神而卓絕?」

 

認為聖人只是善於見微知著、博學廣記類推判斷,聖賢與凡人的區別在學習時所付出的勞逸程度不同。

 

總之,〔知實〕篇要在感知方面根據現象進行推理;

 

在學知方面,要向廣見博識的人和有實際經驗的人學習。

 

與〔實知〕篇重視感知、思知、學知三種獲得知識的途徑,意旨相一致。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00:42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