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資養合一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1:2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資養合一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資養合一論」是戴震所提出的主張;

 

在戴震的思想中,他體認到人與人之間有等差,人不是完全自足的,因此人必須受教育。

 

人的身體,由兒童而長大成人,須要飲食營養;

 

而人的德性也必須培養發展,才能達到聖智的地步。

 

所以他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指出:「人之初生,不食則死;

 

人之幼稚,不學則愚。

 

食以養其生,充它使長;

 

學以養其良,充之至於聖人、賢人,其故一也。」

 

其所說的「充」,就是擴充。

 

他又說:「人與人較,其材質等差凡幾?

 

古聖賢知人之材質有等差,是以重問學,貴擴充。」

 

即以教育擴充其資質。

 

戴震又說:「荀子之重學也,無於內而取於外,孟子之重學也,有於內而資於外。」

 

戴震為學,則強調內外條件的相互擴充與結合。

 

他指出:「如血氣資飲食以養,其化也即為我之血氣,非復所飲食之物矣。

 

心知之資於問學,其自得之也亦然。

 

……苟知問學猶飲食,則貴其化,不貴其不化。

 

記問之學,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則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我之心知,極而至乎聖人之神明矣。」

 

戴震認為人的「心知」從「問學」(教育)取得資料,必須經過「化」(消化),把外界的知識變成自身的養料,「心知」才能由狹小而廣大,由暗昧而明察,這才是自得,這也是「資」「養」合一的過程;

 

內外相通,以達到聖人神明的地步。

 

如外界取得的資料,沒有經過消化,成為自己的養料,「食而不化」,那只能算作「記問之學」。

 

因此戴震強調「學貴於化」以及「學貴自得」。

 

此外,戴震並認為治學要各盡其才,必先「去私」、「解蔽」,「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主張不要為了表現自己而抨擊別人;

 

不要依傍前人,而作別人的尾巴;

 

不應有先入為主的主見,也不應逞私智穿鑿附會;

 

而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

 

他強調「學貴精不貴博」,要「鉅細畢究,本末兼察」,「傳其信,不傳其疑,疑則闕」,以尋求獲得「十分之見」。

 

他這種強調內外合一、資養合一的學習方法,在教育上是有其積極的意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4:0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