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義利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0:4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義利說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義利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曾引起儒家與墨家的爭辯;

 

孔、孟、荀及其後的儒家多重義輕利,反之,墨子則以為一切行為應以求民之大利為目的。

 

前者以義與利相對立,後都則認為義利一致。

 

義的觀念是孔子(西元前551~前479)評斷君子的重要標準,他在〔論語〕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又說:「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可見孔子以義為立身之本,是行為的道德標準,君子一生行事當求合於義理之當然。

 

孔子又將義與利相對照。

 

如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又說:「放於利而行,多怨。」

 

因為利乃指私刑,只能滿足個人之所需,故為君子所不齒。

 

孟子對義利說較孔子更為精闢。

 

〔孟子〕書中記載孟子之言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其與梁惠王的對話中,更明顯表示孟子重義輕利的思想:「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日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利是引起衝突的根源,而義卻是當行合宜的準則,為使天下和諧共處,人應放棄私利,共同追求和諧相融的社會。

 

荀子亦以義利之辨來作為君子或小人的判準。

 

如說:「為事刑,爭貨財,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重死而持義不撓,是士君子之勇也。」

 

「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故義勝利為治世,利克義者亂世。」

 

荀子以為人無法完全祛除利欲,但主張先義後利,以義制利,否則將導致爭亂衰辱的惡果。

 

墨子的義利說與儒家有實質上的不同,其以義利並非二反,行為之應當與否,反而在於此行為是否能帶來天下之大利。

 

如墨子說:「義者正也。

 

何以知義之為正也?

 

天下有利則治,無義則亂。

 

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

 

「若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漢儒董仲舒重義輕利,他在〔春秋繁露〕中說:「利以義其體,義以養其心。

 

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

 

……體莫貴於心,故養莫貴於義。

 

義之養生人,大於利。」

 

又說:「正其誼(義)不謀其利。」

 

均是其例。

 

宋代理學家亦重義利之辨。

 

如邵雍言:「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

 

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

 

程明道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

 

天下之事,為義利而已。」

 

其他宋明儒者尚多,不贅述。

 

其實仁義與功利,並不互相牴觸,仁義不但不會妨礙功利,反足以促進功利的獲致而使其臻於鞏固。

 

孟子有「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之語,後人不察,遂生誤解,以為孟子忽視功利,其實孟子並未忽視功利,只是主張:欲致功利,必須實行仁義而已。

 

齊王好貨,孟子並未加以諫止,只勉其「與百姓同之」,不要一方面「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另一方面則「民有飢色,野有餓莩」。

 

孟子且嘗主張:「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又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凡此所說,都足見孟子並未忽視功利,且把為人民謀求功利這件事視為王道之始。

 

孟子又稱頌文王,謂鰥寡孤獨「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更把為人民謀功利視作仁政的要務了。

 

孟子所以申說義利之辨,只是教人遵循仁義的大道,以謀求功利,不要忘卻了仁義而妄求功利。

 

實行仁義,內則「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外則「可使制梃以撻秦楚堅甲利兵,……仁者無敵」,其為功利,豈不甚大!

 

故居仁由義所獲致的功利,才是真實而永久的功利,急功近利所獲致的功利,只是虛幻而短暫的功利。

 

故由仁義以求功利,才是正路,由功利以求功利,則為歧途。

 

捨正路而由歧途,功利不可必得,縱或倖得,亦不能維持長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3:5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