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教育】 EconomyandEdu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經濟與教育之關係自二次大戰後世界經濟秩序重建而益形密切,經濟之景氣與繁榮有助於各級教育之擴充,而教育培育之人才也利於經濟之成長與發展。
此種經濟與教育互為因果之良性循環關係,為各國政府努力達成之目標。
經濟與教育之關係在一九六○年代「人力資本」(humancapital)觀念被大力宣揚後而更加緊密結合。
教育成為一種人力資本之投資,可增加學生未來投入勞動市場時之生產力(productivity)。
此項投資就個人回收(individualreturnstoeducation)來說,可增加所得與就業機會之選擇;
就社會之回收(socialreturnstoeducation)而言,可改善勞動力之品質,增加高級技術人才,有助於國家經濟之成長與發展。
因而教育機構之人才培育必須關切勞動市場之需求,而不能似以往只追求文化傳承及公民培育之目標。
所以在一九六○年代盛行之教育計畫(educationalplanning),即以配合整個國家經濟計畫與長期社會發展藍圖來設計;
而自一九四○年代中期逐漸發展之人力預測(manpowerforecasting)及人力規劃(manpowerplanning)也在一九六○年代趨於鼎盛,用來規劃教育機構所應培育之各項技術人才之數量。
如此教育機構人力分配功能使與經濟產生直接關聯,經濟制度需要某些類型之人才,就影響了學校在是否要培育這些人才、內部經費分配,與是否須發展某些專門科系等方面之決定。
然而經濟之景氣與否,及科技發展之快速性與多樣化終究難以預測,教育機構之人才供應與勞動市場之需求,即在細密之計畫下仍無法完全配合,遑論來自那些主張教育非經濟日的與學校非工商業之人才供應站者之阻力。
此外,人力資本的理論,在歷經教育擴張時期人力的投資已相當足夠之後,更顯現頹勢。
已開發國家過度投資之高等教育,自一九七○年代中期後,非但未見預期之回收,畢業生更無法覓得適當工作,「過度教育」(overeducate)與「過度供應」(oversupply)已經形成了一個嚴重問題。
雖然仍不斷有反對教育為經濟目的之聲音,然而在世界各國仍繼續進行激烈的經濟競爭情況下,教育與經濟密切之關係,與教育為產業培育人才之功能也將持續,只不過在歷經「過度人力供應」、「學非所用」與「經濟遲滯」等困境後,經濟與教育之關係正不斷地調整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