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模式】 Communication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溝通模式」是依循事項分析的原理與概念的應用。
事項(處理)分析提供給教師一套架構,幫助教師察看對學生說的話以及學生所說的話,並探查確定教師與學生之間言辭上的互動是否有助於處理行為偏差的學生。
事項(處理)分析於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九年,由柏尼(EricBerne)和哈里斯(ThomasA.Harris)提出。
他們原來所提出的事項(處理)分析主旨是處理成人與成人之間溝通的方法。
後來他們的原理與概念也使用於幫助成人處理與兒童溝通。
從教室的觀點,事項(處理)可指起初教師對學生表現的行為,及隨後學生回應的行為;
或指學生對教師表現的行為,及教師的反應行為。
教師或學生所表現的行為或回應的行為都是一種反射反應,因此教師或學生如同聽到類似過去經驗的錄音帶,不過是表現在實際情境中。
柏尼密切地觀察人們重演他們內在的「錄音帶」時所發出的外表行為或行動,常看到發生了形態的變化。
在某一瞬間,一個人的態度、外表、言語和手勢表現出有信心的成人,能夠反應出實事求是與理性態度,但在次一瞬間,可能改變而使用幼稚的行為,表現出衝動、要求和怨言。
繼而可能又再度改變,變成一位嚴厲的「父親」,現出判斷、發出警告與評鑑的行為。
柏尼在多方面觀察之後,提出結論:所有的人都有三種心態,第一稱之為「幼小的人」(littleperson),如同三歲的小孩,柏尼稱之為「兒童」;
第二是一個模仿所有儲藏起來的經驗的人,曾經是自己的雙親稱為「父親」;
第三種心態稱之為「成人」,是理性、負責的與客觀。
這三種心態-兒童、父親和成人,比起佛洛依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本我(Id)、超我(Superego)和自我(Ego)更容易了解與應用。
溝通模式就是溝通協調此三種心態,使之表現出和諧的行為的訓導原理或模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