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場分析模式】 Force-FieldAnalysisModel,FFA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勢力場分析模式係用來解釋成人參與學習的一種理論架構。
此模式為學者米勒(H.Miller)在一九六七年提出。
其理論係建基於馬士洛(A.H.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勒溫(K.Lewin)的場地論和甘斯(H.Gans)的社會階級論之上。
米勒認為個人願意自動參與繼續教育,顯示其本身具有某些需求存在。
個人的需求來自其生活所在的社會結構和勢力,當個人需求和社會勢力均屬強烈,兩個變項的交互作用,就產生參與教育活動的強烈意願。
如果個人的需求微弱,而社會勢力強烈,兩個變項的交互作用產生了初期相當高的參與意願,但其後迅速降低。
若個人需求強烈,而社會勢力微弱,則參與意願低落。
米勒應用馬士洛的需求層次論,說明較低社會階級者對適應生存需要的教育、工作訓練和成人基本教育等較感興趣;
而較高社會階級者的這些需求已得到滿足,轉而尋求獲得成就和達成自我實現的教育活動。
米勒的這種觀點經由研究而獲得支持。
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者,往往對工作有關的教育感興趣;
但受過良好的教育者,則以自我了解、娛樂、個人發展等為其教育目標。
米勒並指出需求層次論,也可用於解釋教育興趣與年齡、生命週期的關係。
早成年期著重於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工作和建立家庭;
晚成年期因這些需求已獲得滿足,故而致力於地位、成就的追求和自我實現。
米勒並利用勒溫的正向和負向勢力的概念,來解釋社經階級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力量。
他認為社經地位較低者,由於面臨的負向勢力較大,因而會降低其參與動機;
反之,中等社經階級者,由於其價值體系在強調向上流動,以及側重滿足在成人團體中的歸屬感,而使其成為繼續教育的主要人口。
總之,米勒的勢力場分析模式,主要建構於兩種不同勢力的衝突結果,在解釋社經階級不同者的參與學習活動上有其貢獻;
其負向勢力的觀點包括個人內在和外在的生活空間(lifespace),亦為參與成人繼續教育活動的障礙,提供有利的論證。
但其理論太簡單,在應用馬士洛的需求層次論,強調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才有較高層次的需求出現,及未解釋兩種不同的社會勢力產生衝突時的結果如何等等,均為其理論受人批評的地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