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道夫學校】 Waldorfschul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華爾道夫學校是當今德國及歐洲地區發展迅速、成功的民間替代性學校(Alternative-Schule),也已成為世界性的教育運動。
創始人為奧地利人史坦納(R.Steiner,1861~1925),他的教育學說與後續發展所形成的「華爾道夫教育學」(Waldorf-Pädagogik),乃是所有華爾道夫學校的理論基礎。
而其名稱則起源於一九一九年由史坦納本人在斯圖嘉特(Stuttgart)的華爾道夫香菸工廠(Waldorf-Astoria-ZigarettenFabrik)所設立的工人學校。
史坦納認為人的發展依據「七年週期節律」(7-Jahres-Rhythmus),而由重力、生長力、運動力及自我意識等促動。
第一個七年週期內,兒童主要經由「模仿」學習;
第二個七年週期時,兒童的學習能力已經甦醒,需要來自事實及想像的引導,教師的任務是權威及引導者;
第三個週期時內,判斷力形成,教師必須幫助兒童發展正確的判斷力,並且不僅單指智能方面,還包含精神、心靈各方面的全方位發展(allseitigeEntfaltung)。
史坦納譴責各種片面的主智教育,宣揚感性、情緒、體驗及創造能力等等的均衡發展。
他發明的運動藝術(Eurhythmie)尤為有名。
史坦納認為經濟、法律及文化為各自獨立的社會功能,其目標是友愛、民主的平等與精神的自由。
華爾道夫學校為「自由的學校」,在於促進個體天賦潛能及精神創造力之發展。
教學計畫根據七年週期節律原則,如第一個學年為童話,第二學年為傳說及寓言,第三學年為〔舊約聖經〕,第四年為神話及英雄故事,第五年為希臘神話等。
在傳統的人文及自然科學內涵之外,特別強調透過音樂及藝術教育活動,以促進全人的發展。
每日的學習規律由二個小時的主課程開始,之後是複習課程(如外文),下午是藝術活動練習。
每六星期為一單元的週期,處理個別的學習主題或領域。
華爾道夫學校在宗教上不獨尊任何一個教派信仰,男女合校。
其行政特色是教師同仁的共決自治;
家長的積極參與則更別具意義;
強調排除成就壓力,不採計分的評量方式;
避免過早選擇及分化,是德國第一所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School)。
歸納其教育理念,重點如下:(1)現代化社會中的全人格教育;
(2)教師必須對人性及兒童發展有深入了解;
(3)教育哲學應以對人性的認識為基礎;
(4)遺傳及環境並不足以解釋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5)人的發展不能預先測定;
(6)讓兒童充分發揮想像力;
(7)教師與兒童直接的接觸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8)教師不以權威自居;
(9)教育工作是一種藝術;
(10)教師彼此應合作無間。
目前全世界華爾道夫學校總數已超過一百所;
除德國本身最多之外,在歐洲、美國、拉丁美洲、澳洲、紐西蘭各地均已有若干學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