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 Benevolenc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善心是以別人利益為優先考慮的自發性心理作用;
有善心的人在做道德判斷及行動時,以利他為出發點。
善心是一種心意,含有溫馨的情感,是引發善行義舉的動機。
善心的形成與人類的情感有密切關係,這些情感包括:同情、憐憫、愛、慷慨、友善和尊重人的價值。
當人秉持善心判斷或做行動依據時,其判斷或行動絲毫不為己身,所著眼的完全是別人的利益;
如防止別人陷入不幸或罪惡、使別人脫離不幸,或者積極的創造別人的幸福。
從近處說,舉凡孝順、愛親、友愛;
從遠處說,拯飢救溺、行俠仗義、敦親睦鄰、造福人群等都是善心的表現。
西方哲學家如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認為善心和正義是兩項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德性,其他的德性都是根據這兩項德性衍生而出。
在善心從何而來及其基本性質兩個問題上,支持自我主義(Egoism)的西方哲學家,如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認為善心乃至所有的善行義舉都只是個人追求本身利益的一個幌子,人的天性中原來只有自私自利和愛自己的特質。
但霍布斯這樣的想法不為其他哲學家,如赫欽森(FrancisHutcheson,1694~1746)、巴特勒(JosephButler,1692~1752)和休姆(DavidHume,1711~1776)等所接受。
他們認為善心和人的私心一樣,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善心和私心並不牴觸,當一個人發動善心而有善行樂舉,進而造福別人時,本身可以獲得相當高的滿足與快樂,雖然善心的發動所指向的並不是個人的一己之利。
但善心在古典希臘倫理學體系中,並不被視為是德性的一種。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