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絕學無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5:2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絕學無憂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絕學無憂就是說棄絕知識學習,避免開啟機巧偽詐的心智,則可免於煩憂。

 

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該句應接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之後,是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一貫主旨。

 

(參見「見素抱樸」)在認識論上老子區分「智」與「明」的不同,智是指機心聰明,可借以學習增益知識的能力;

 

明則是燭見宇宙萬事萬物常理的法則(所謂「知常曰明」)。

 

智識的增進徒然令人慾滋生,真性斲喪,頻添煩惱,唯有洞澈宇宙萬物始終究竟之理,效法自然無私無欲,始可免於煩憂。

 

因此老子主張去智用明,明能容無蔽,智則機巧多蔽,而知識的學習固能增進智能,卻損害自然質樸的本性。

 

正如〔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求知與修道正好相反,求知在增益知識,修道則在減損知識。

 

所以品德完美的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也就是以無欲為欲,不以難得的貨品為珍貴;

 

以不學為學,避免(復)平常人所犯的過錯。

 

若能不驚求知識,當可保持心性常明,無憂無慮。

 

老子這項說法與傳統以求知為學是主的教育觀,頗有抵觸,反智主義的色彩極為鮮明。

 

教育上的主智主義(intellectualism)有悠久的傳統,中國儒家素以敏而好學為美德,〔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通問學」表明儒者知德合一的立場,當然儒家所說的知不是老子所說的智巧詐偽,而是透徹的知識。

 

西方教育更強調智德兼修,以教育的目的主要在啟發智慧,使人免於無知。

 

老子卻以智識無益於道德,甚而有害,是以知德為對立的,此消彼長,彼消此長。

 

這道德上的反智主義,固然是根據老子文明進步則道德退化的假說,同時也是出於對智性的不信任。

 

知識徒然孳乳私欲,使人虛偽矯作。

 

老子此項見解正與十八世紀啟蒙時期法哲盧梭(JeanJeacquesRousseau,1712~1776)的自然主義思想遙相輝映。

 

大多數啟蒙時代的思想家都對人類知識增加、文明進步抱持樂觀肯定的態度,只有盧梭獨持異議,認為科學與知識的進步,不但無助於人類道德的提升,反而導致道德的腐化。

 

知識使人工於心計,虛偽造作,傷害了人類純樸善良的自然天性。

 

老子與盧梭道德上的反智主義,指示了與理智教育全然不同的教育方向,教育的重點不在提供豐富的知識,而在保全人的善良本性。

 

他們所反對的知識,和儒家所重視的知識並不相同。

 

他們反對的是智巧,或者說是不得當的知識;

 

儒家所推崇的是透徹而有益於人進德修業的知識。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10:44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