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取向教學法】 Structure-OrientedMethod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結構取向教學法是指將一個概念以更為具體的方式呈現,使得在學習者心目中更易掌握其意義,也使學習抽象概念更為容易的教學法。
結構取向教學法的原則是將概念轉換成具體模式,其所依據的理論是布魯納(J.S.Bruner)的表徵系統論(systemsofrepresentationtheory)。
根據布魯納的理論,兒童的訊息表徵模式之發展是遵循如下的順序:1.動作表徵模式(enactivemode):利用動作來表徵訊息。
2.影像表徵模式(iconicmode):利用視覺影像來表徵訊息。
3.符號表徵模式(symbolicmode):利用語言或其他符號來表徵訊息。
概念理解的發展也要經歷如心智發展的表徵相同的幾個階段。
布魯納建議把學習數學視為心智發展的縮影。
換言之,數學學習要從手段性的活動開始,有一點像是經由「做」來下物體的定義;
漸漸地,數學的運算變為以影像方式來表徵;
最後,藉著符號的幫助,學習者變得能掌握住他所處理的問題形式和抽象屬性。
根據布魯納的這個觀點,結構取向教學法是要幫助學生從主動操弄物體和心像的層次開始,最後進步到符號表徵的層次,以達到對概念的理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