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5 14:04 編輯
【揚雄】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雲,四川成都人;
生於漢宣帝甘露元年,卒於王莽天鳳五年。
揚雄年少時即非常好學,不學章句訓詁,而鑽研哲理;
他的思想雜揉儒道二家。
曾說:「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
君子正而不它。」
又說:「老子之言道德也,吾有取焉;
其槌提仁義,滅絕禮樂,吾無取焉。」
其倫理觀本諸於儒家,而本體論則本諸於道家。
著作包括[太玄]、[法言]、[方言]及[揚子雲集]等。
他自比[太玄]為道家的[道德經],又自比[法言]是儒家的[論語]。
人性論方面,揚雄主張「善惡混」,認為人的本性有好的,也有壞的,像愛群、好奇、求食等是好的本性,而自私、妒忌、好鬥等則是壞的本性。
無論好的與壞的本性都是與生俱來的,而教育的功能就是防止惡性,陶養善性。
所以他說:「學者所以修其性也。
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由於揚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惡混,教育目的就是要防止惡性,陶養善性;
其所主張教育的方法包括:1.努力實踐:因為惡性受不良的社會引誘,而惡性的發展往往比善性還快,因此要為善人,需要加倍努力,故主張「君子彊學而力行」;
其中「彊學」與「力行」便是指努力實踐的意思。
2.取法良師:他認為良師的教導,除了在學問上可以有傳道解惑之益,而且在品性上有潛移默化之功,所以他說:「一卷之書,必立之於師。」
又說:「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
可見揚雄肯定教育正向的功能;
他並且認為只要肯用心,教育便能成功,因而說:「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
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
又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獲饗也。」
3.務實不虛:揚雄主張實學,對於專講虛聲而不務實際的學者,非常厭惡。
曾說:「或曰:『有人焉,云姓孔氏,而字仲尼,入其門,升其堂,伏其几,襲其裳,則可謂仲尼乎?』
曰:『其文是也,其質非也。』
敢問質?
曰:『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
即表現出對於虛學而不務實際的冷嘲熱諷。
4.學習步驟:在這方面揚雄主張:「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以磨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依揚雄的看法,必須要將學習的材料加以整理;
並且應經過思考的功夫,以便能去蕪存菁;
還要與同學彼此切磋觀摩;
而能善用獎勵的方法,有始有終的學習,才能學得好。
而讀書要讀得多,才有助於取舍要精,以利觸類旁通。
5.一以貫之:由於學說紛紜,不易獲得真理,因此要尋出條理,以綜貫紛繁複雜的事務。
揚雄說:「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縣諸天;
眾言混亂則折諸聖。』
或曰:『惡睹乎聖而折諸?』
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一也。』」
又說:「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
可見其與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頗多近似。
6.學習態度:揚雄認為:「君子不動,動斯得矣,有意哉?
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
未有無意而至者也。』」
他所說的「有意」,是指學習者在心理上有接受學習的意願;
「無意」,是指學習者在心理上沒有接受學習的意願。
認為有學習的意願,學習才能獲益,而沒有意願,則無法獲益。
這種說法,與近代學習心理不謀而合。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