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2:3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處境

 

Befindlichkei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處境」一詞是當代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用以說明「此有」(Dasein)所要開顯的三個「存在結構」中的第一重結構,餘兩重結構為「理解」(verstehen)與「言說」(Rede)。

 

海德格認為,所謂的「處境」是產生於當一個作為「此有」的人被帶至他所在的情況(Da)時的「基本存在方式」,這種「處境」包括內在與外在的意義。

 

在海德格的分析中,「此有」的存在性徵就是一種「在有」(In-Sein)或是「在世存有」。

 

此處「在世」的意義係指「此有」雖然居住於世間,但並非全然孤獨的存有,必然要與世界(在海德格的用法中,是指「此有」所理解的精神世界)發生關係。

 

因此,「此有」所具有的「在有」性,並不只是空間上的「在」某一處,也包括了此有對於自己與精神世界所具有的「開顯性」。

 

海德格分析「此有」開顯自己及世界的三個存在結構(或開顯方式)處境、理解與言說,首先是處境的開顯,理解則隨處境的開顯而一併出現,接下來再隨著處境與理解的開顯,言說亦隨之出現。

 

也就是說,在「此有」的整個開顯過程中,首先顯示出自己的處境,接下來對顯示的處境加以理解,最後再把所理解的對自己說出。

 

在海德格的看法中,這三重存有結構(或開顯方式)不是並行互不相涉,而是以前述方式重疊著。

 

海德格並進一步說明了「處境」對於「此有」所具有的意義。

 

認為「此有」的處境具有下列的特性:(1)現實性(Faktizität)。

 

這種現實性除了表示出「此有」的「在有」性外,也指出了「此有」必須認清自己與現實世界的不可脫離性。

 

(2)被投擲性(Geworfenheit)。

 

「此有」會感到自己不知其何由而來,也不知其何所去。

 

由於這種被投擲性會使人感到無可逃避的無奈。

 

(3)恐懼感(Furcht)。

 

即「此有」受到威脅時所生的感覺,這種威脅可能來自事物,也可能來自別人,但恐懼的最後仍不脫對於「此有」自身所構成的威脅。

 

(4)焦慮(Angst)。

 

與恐懼不同的是,焦慮的對象並不確定,因為其對象包括了「在世存有」本身。

 

當「此有」身處焦慮的處境時,他是孤零零地面對自己的「在世存有」,雖然在表面上衣食無慮,但他仍感到無法安定,只感到世間事物的沈落,這世界變得無關緊要。

 

海德格將「焦慮」稱為「基本處境」,認為透過焦慮可顯示出「虛無」,使人能體會到自己的有限性。

 

海德格提出「處境」觀念,旨在扭轉西方哲學中過分重視理性認知的錯誤。

 

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始,西方的主流思想大都以為理性認知是此有開顯的唯一途徑,海德格的「處境」說則強調理性認知的理解係基於對「處境」的理解,使得西方思想中固有的「理解」觀產生了徹底轉變。

 

固然部分學者批評海德格思想有傾向主意說之嫌,但海德格的學說在西方哲學的發展上仍有其地位存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4:02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