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動物的社會行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7:1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動物的社會行為

 

AnimalSocialBehavior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動物的社會行為是同類動物中的一個造成刺激或影響到另一個的行為,和動物的普通行為略有差別。

 

如一隻雞低頭吸水,然後仰頭吞咽,只是普通行為;

 

若一隻雞先發現小蟲趨而啄之,另一隻隨來意欲爭食,前一隻便做勢驅逐或奮鬥,就是社會行為。

 

動物的社會行為表現模式,最明顯的是延續種族生命的性行為,在這類行為中,或者伴合著爭奪對象的表現。

 

複雜的模式表現在「育嬰」的行為中,親長負擔覓食、飼食和保護任務。

 

動物的社會行為之系統表現見於複雜的行為模式中。

 

每一類動物都可能發展出「改變」的行為模式,「改變」成為行為的一項功能,如一隻鼠被另一隻攻擊時,反擊、逃走或畏縮等待都可做為反應行為,視反應者所取的方式而定。

 

這類行為模式通常由於生理基礎,稱為行為系統,或生理系統,兩性結合與生育下一代是最典型的模式。

 

行為模式系統來自遺傳,如鳥飛、獸走、魚游之類,高等動物在初生或孵化期尚未完全發展出來,所以幼兒需要哺育,到長成以後,經過生長和學習兩種作用,才發展完成。

 

從動物的社會行為可以看出其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是一類動物中共同表現的規律且可以預料的行為,有些動物完全得自遺傳,有些則來自遺傳與學習二者。

 

如二物爭食的行為,倘若各不相讓,必然發生爭鬥,而爭鬥的結果,又必然出現勝與敗的差別,其中的學習原則在勝者是「效果律」,敗者則是「無效律」;

 

勝者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弱,雙方的情勢漸漸只有威脅和規避,而不再出現爭鬥,成為管轄和從屬的初步模式。

 

因此社會關係的發展也是行為分化的歷程,受遺傳和學習兩種因素的影響,而幼小動物的發展尤其複雜且緩慢。

 

動物的社會關係依行為系統分為四種,即是管轄與從屬、兩性、領袖與群眾和互相關切。

 

又有兩種相當重要聯結而成的系統,即是「互哺」與「保護幼兒」。

 

動物成群決定於動物行為。

 

群聚有臨時和長久之別。

 

臨時性的群聚在於求生,原生動物和脊椎動物都有此現象;

 

脊椎動物往往以生態環境為主。

 

長久性的群聚見於築巢的行為和繁殖的自然現象,依季節遷徙的動物如鳥類多成群飛翔。

 

動物群的社會組織見於群體中有領袖和服從者,二者間有明顯的行為表現,甚至有維持群體秩序和警戒的責任者;

 

其次是養護幼兒的工作,或者雌雄分擔,或者各有專司,有些動物且表現出若干長親對幼兒的保護,有輪流或共同合作的現象。

 

把動物長久性的群聚視為最原始的社會,其社會結構不外乎養護幼兒、構築巢穴、追蹤食物等本能行為。

 

這些行為在較高等的動物中,都發展出感官的協調功能,然而也僅止於此。

 

即使最高等的類人猿,因為缺少如人類般的系統語言,更沒有文字,所以沒有顯著的進化跡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00:14 , Processed in 0.2343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