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 Marx,Kar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馬克斯(1818~1883)是德國的哲學家、經濟學者、歷史學者及政治宣傳家。
他是猶太人的後裔,出生於德國萊茵區的特利爾(Trier);
他曾經在波昂大學及柏林大學研讀哲學及法律。
他的思想有三個主要的淵源:(1)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聖西蒙(C.Saint-Simon)的思想;
(2)黑格爾哲學(G.W.F.Hegel);
(3)英國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斯的思想影響深遠,但整體而言,其思想有三項要旨:(1)理解並說明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處境;
(2)揭露社會的動態及勞動的本質,了解勞動對人類關係的影響;
(3)建立一套理論,以說明勞動機制在整體歷史變遷歷程中的意義。
這些主旨大部分完成於馬克斯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著作中。
在馬克斯的思想中,「異化」(alienation)、「唯物史觀」(materialistconceptionofhistory)或稱作「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materialism)、「生產關係」(relationsofproduction)、「階級」(class)、「生產方式」(modesofproduction)、「生產力」(forcesofproduction)等是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
依照馬克斯的看法,在人類社會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中,經濟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經濟關係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下層)結構,決定了該社會的上層結構,如宗教、政治、藝術等。
生產關係形成了階級關係,階級關係構成了社會結構及變遷的基礎。
統治階段擁有生產工具,控制生產關係,剝削剩餘價值。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衝突於焉產生,新的階級發展出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舊社會的生產關係;
階級鬥爭成為社會發展及變遷的原動力。
例如,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地主與農奴的關係,被資本工義的生產關係所取代;
資本家成為新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bourgeoisie),無產階級(proletariat)成為新的被統治階級。
勞動的無產階級與資本家所形成的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形成新的階級對立與鬥爭,至終將導致資本工義社會的崩解。
馬克斯甚至預言,一旦勞動階級意識到他們被資產階級剝削的事實,他們會以行動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一個新形式的無階級社會。
雖然馬克斯的思想影響深遠,但也招致許多批評。
他在經濟學方面的著作,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評價,受到廣泛的挑戰。
他對於階級的分析,也受到一些攻擊;
批評者認為他未能充分注意到新的「中產階級」(middleclass)的興起,這也說明了他對於社會變遷及革命的理論是錯誤的。
此外,馬克斯從未明確指出革命的時間表,只是揭示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底層的機制和矛盾,這徒然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更加不確定而已。
馬克斯的著作,較重的有:〔德意志意識型態〕(GermanIdeology,1845~1846)、〔哲學的貧困〕(PovertyofPhilosophy,1847)、〔共產黨宣言〕(CommunistManifesto,1848)、〔政治經濟學批判〕(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1859)、〔資本論〕(Capital,vol.1,1867;
vol.2與vol.3出版於馬克斯身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