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原名衍鸛,改名衍鴻,漢民為筆名,後以之行世,別號不匱室主。
廣東省番禺縣人。
幼讀私塾,稍長入菊坡書院、學海堂。
二十歲任〔廣州嶺海報〕記者,以才氣縱橫,辭鋒銳利,有文名。
二十二歲,中鄉試,仍任記者,鼓吹女權。
一九○二年秋赴日本留學,進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
在日本三月餘,即以學潮退學回廣東。
歸國後,應聘廣西梧州中學,擔任總教習。
曾為學生講民族革命之要義,招當地官紳之忌,即辭職回廣東。
一九○四年應聘為香山隆都中學校長。
任職數月,考取廣東公費留學日本,再東渡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
畢業後,進入該校專門部肄業。
一九○七年加入同盟會。
初任評議部議員,再被任命為本部書記長,掌理機要文件。
〔民報〕在東京創刊,發刊詞為國父口授,胡氏執筆為文,揭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是為三民主義首見之於文字記述。
後以漢民筆名在〔民報〕撰寫論文多篇,文名大著。
一九○九年九月、同盟會南方支部成立,任支部長,籌畫廣州新軍起義。
失敗後與黃興等赴新加坡謀再舉。
一九一一年、黃花崗之役,失敗再走南洋。
同年、廣東光復,出任都督兼民政長,在職僅二月,已開創新局,所草擬之〔臨時省議會選舉法〕,議員中已列有婦女代表名額十名,為亞洲之創舉。
一九一二年元旦,國父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任總統府祕書長。
旋回廣東復原職。
二次革命失敗,赴日。
一九一四年六月,中華革命黨成立,任政治部部長,並主編〔民國雜誌〕。
一九一七年九月,任廣州護法軍政府交通部長。
一九二一年五月,國父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任其為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部長。
一九二四年一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執行委員,上海執行部組織部部長。
後返廣州,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廣東省長。
同年十一月,國父北上共商國是,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
次年七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任常務委員兼外交部長,辭省長職。
同年九月,被迫赴俄考察,次年四月回國。
五月,因深入批評蘇俄及共產黨,遭排斥。
赴上海,閉門讀書,以譯述著作維持生計。
一九二七年四月,國民政府奠都南京,被舉為國民政府主席、中央宣傳長、政治會議主席。
同年八月辭職赴上海。
次年元月到歐洲考察;
八月回國;
十月國民政府改組,出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第一屆立法院長。
同年十二月就職,至一九三一年二月底,辭本兼各職止,致力立法工作,先後完成之重要法典,有民法、刑法、土地法、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農會法、漁業法、礦業法、工廠法、勞動法等多種,使我國法制燦然大備。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赴廣州,居香港四年。
以在野之身,常發表救國意見,督促政府對日抗戰。
一九三五年六月,由港啟程赴歐洲;
十二月,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次年元月,返國抵廣州;
五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主要著作計有〔三民主義之連環性〕、〔胡漢民自傳〕、〔不匱室詩鈔〕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