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表現指數】 RelativePerformanceIndex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由於測驗誤差的存在與單位不完全符合等距量表,原始分數具有不確定、單位不等兩個性質,以致直接運用原始分數解釋測驗結果並不適當。
原始分數只表示受試者(學生)答對或答錯題數的總分,分數本身不具其他意義,必須將受試者的原始分數與一個參照團體的分數相互比較才有意義,經與團體比較轉換而成的數值,即稱為「相對表現指數」,在統計學中則稱之「相對地位量數」(measuresofrelativeposition)。
就教學評量而言,「相對表現指數」係教師為解釋學生的學習結果,以百分等級或標準分數來說明某一學生學習結果與其參照團體(同班級或同年段學生)整體學習結果相互比較所得的相對位置或相對表現。
百分等級係指出一個團體測驗分數中,得分低於某一個學生的百分比是多少。
由於一般教師、家長與學生大多能輕易了解百分等級的意義,而且具有計算容易、適用於不同的對象和測驗、不受原始分數分配型態的影響等三項優點,故運用非常普遍。
但因百分等級的單位不等、無法說明不同學生間分數差異的數量。
由於此兩項缺失,乃促成標準分數的發展。
標準分數的單位相等、可以說明不同學生間分數差異的數量。
標準分數包括Z分數、T分數、比西量表離差智商、魏氏量表離差智商等幾種常見的類型。
但標準分數對無統計專業素養的學生與家長甚難了解,故運用時常需配合百分等級呈現。
教師宜運用「相對表現指數」來解釋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宜僅以原始分數來直接解釋。
運用此指數最好兼顧百分等級和標準分數等兩大類,才能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所屬參照團體的相對表現。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