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符碼】 KnowledgeCod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知識符碼」是指可使人們的智識與能力易於朝向某一個方向發展的一套訊息和技能系統。
這套系統如同一個密碼系統,只有熟悉密碼才能進行語言文字的解碼與譯碼工作。
同樣的,只有獲得某種知識符碼才能認知或傳達同一個類型的知識。
對於那些未能獲得該知識符碼的人,該類型的知識是無法理解的。
這些系統由支配性的社會制度所支持,藉以分配不同的知識技能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有利於社會再製。
柏恩斯坦(R.Bernstein)由社會語言學出發談符碼的問題,即所謂的符碼,規制訊號傳遞上的三個過程:1.導向(orientation):檢視所接收到的訊息為一種有效的訊號。
2.聯結(association):有效訊號與訊號儲存系統間的聯結。
3.組織(organization):訊號統合,產生下一步的回應。
這三個過程包含語言的解碼與譯碼,使了解符碼系統的人能順利收發訊息。
柏恩斯坦認為,決定這符碼的是社會關係的形式,或說是社會結構的性質。
符碼以符號形式表達社會關係,並規定社會互動的性質,且將這社會關係形式的結果傳遞、持續下去。
但這種符碼的使用與說話者的智力、個性完全無關,而是與社會關係、階級、文化背景有關。
是社會結構形成符碼,選擇並組合文化因素,予以再製。
反過來,符碼衍生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的原則,又創造了社會的深層結構。
學校教育不只傳遞知識技能,還包括伴隨知能學習而習得的其他要素,例如學生會學習到高地位與低地位知識的分別標準,知道如何確認有不同型式知識者的不同價值。
所以學校教育明顯地在鞏固既有的知識符碼系統,並將不同的符碼傳遞給認為適當的學生。
關於教育知識符碼,柏恩斯坦分聚集型與統合型兩種。
聚集型知識符碼特徵是知識專門化的程度較高,不同知識領域間壁壘分明,學科疆域畫分較清楚;
統合型知識符碼則剛好相反。
透過不同的符碼,即出現不同的權力與社會控制原則,習得不同符碼的學生也形成不同的意識。
在聚集型的符碼中,教師對學生的控制較強,獲得專門知識愈高者也就有愈大的權力;
在統合型的符碼中,師生之間的界限及伴隨知識而來的權力關係較不嚴格。
此種控制關係也相應地反映到學生的社會化態度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