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昇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2:1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昇華

 

Sublim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昇華」原是佛洛依德(S.Freud)心理動力學體系的專門術語,如今已是中外討論文藝思想的重要概念;

 

意即被壓抑在無意識裡面的衝動或欲望轉化為社會所能允許的事物上,這是一種象徵性欲望的滿足,就叫做昇華。

 

其中的無意識,或稱下意識、潛意識,主要內容是性愛,而意識受其支配。

 

有如大海中的冰山,大部分在海面下,這是無意識,小部分露出水面的才是意識。

 

而無意識的性本能與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慾力(Libido)。

 

申言之,文化創造是生命本能的昇華,舉凡人類的宗教、道德、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形式都起源於人的原始本能。

 

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指出人類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竭力放棄原始衝動的滿足,而轉化為文化的創造活動,並在歷史上由每一社會成員繼續不斷地為公共利益而犧牲其本能的享樂,使性的精力產生昇華作用。

 

而他「那裡有本我,那裡就有自我」的警句,充分證明精神分析是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經心理學提供基礎和實力,文化哲學拓展視野和空間,佛洛依德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在文藝思想方面,〔釋夢〕、〔精神分析引論〕、〔文明及其缺憾〕等重要著作及有關論文中,佛洛依德論述他對文學動力、本質、本體、功能、創作過程的認識,認為文藝是作家無意識性慾本能的昇華,是藝術家形式化的白日夢。

 

假使說藝術品是社會化的顯意,與私欲化的隱意的立體組合,那麼藝術美就是超我的道德與本我的私欲在幻想中的整合。

 

這樣作家在創作中,讀者在欣賞中,替代性地滿足了慾力的需要,逃避了精神病的惡運,用迂迴的方式贏得與現實的聯繫。

 

五四以來,在一九二○年代,中國最早涉及佛洛依德文藝美學思想的文章是朱光潛〔福魯德的隱意識與心理分析〕,認為詩歌小說常想入非非,都是潛意識的流露;

 

但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潛意識通過昇華作用,已經從有害轉化為有益。

 

其他像郭沫若、魯迅、周作人等文藝批評家也都援用佛洛依德的思想,但實際上只是採納一些零碎的觀點,而並非體系性的接受。

 

到了一九四○年代,李長之〔司馬遷在文學批評上的貢獻〕文中,比較了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佛洛依德「欲望昇華說」及廚川白村「苦悶象徵說」三者之間的一致性,認為文學創作的共同心理規律是:痛苦和其他消極情感往往是創作的原動力;

 

並藉阿德勒(A.Adler)的補償說及自卑情結,來修正佛洛依德的昇華說和伊迪帕斯情結,他認為創作的目的,與其說是追求性慾的滿足,還不如說是追求精神的優越、能力的補償和心理的平衡。

 

總體而言,佛洛依德主義在今日並未被中國主流文學思潮接受認同,其影響是零散和片斷的。

 

理論批評家或作家都只是在精神分析學說中撿拾某些概念、術語、方法或思想。

 

基於今日盲目的理性崇拜,已忽略了文學中非理性、不自覺因素的作用,因此,精神分析批評正可加深我們對美學、文學及人類精神創造活動的了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6:48 , Processed in 0.3593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