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學校】 LatinSchoo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拉丁學校(或稱Gymnasium)係經康門紐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的倡導而設立的。
康門紐斯的教育方法強調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學校組織也是一種教育方法。
他在〔大教學法〕(GreatDidactic,1632)一書中,提出一個拾階而登、分期升進的學校系統;
將兒童的學校生活區分為四大教育階段:母親學校、方言學校、拉丁學校或文科中學及大學或旅遊。
拉丁學校是其中的中等教育階段。
拉丁學校設於每一城市中;
康門紐斯基於人類的平等精神,反對以階級和家境作為學生能否進入學校的決定因素,如要有所挑選,也必須以能力為依據。
根據他的設計,十二歲到十八歲的學生應進入拉丁學校就讀。
此時期的學生正值發育階段,也是邁進成熟期的時候,康門紐斯比喻為「秋」。
在拉丁學校之內,學生所受的訓練可說是高等教育之準備,也是培養治術人才、晉身上流社會的階梯。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
學生必須學習四種語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古典語文,以及德國語文;
另外還要學習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包括「七藝」科目及物理學、年代學、歷史學、道德學和神學等。
拉丁學校如同方言學校,也分為六級:由低年級開始,各依主要的科目而稱之為文法班、物理班、數學班、倫理班、辯證班及修辭班等。
學生必須能透徹了解文法、修辭、邏輯等科目,以奠立堅實的基礎,作為日後深造的預備,並可以終生受用。
十八年後,康門紐斯在〔泛智學校的計畫〕(ScholePansophicaeDelineatio,1650)一書中,另擬一項六個班級的文科中學(Gymnasium)的計畫;
各班依施教計畫分為進階班、入門班、升堂班、哲學班、邏輯班、政治班,並且另設有一個第七年級的神學班。
這是拉丁學校的改進,在性質上已極為現代化。
但其學生只限於將來有希望為教會或國家服務者,或可升入大學者。
十八世紀時,美洲新大陸接收了歐洲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的文化教育果實,在培育有文學素養的教士上,也設立拉丁學校,以教導上層階級的子弟。
教育方式與教材內容,則跟英國的文法學校無甚差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