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忠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01:0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1 14:25 編輯

忠恕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忠恕」一詞,首見於〔論語‧里仁篇〕所記曾子之言,其原文是:「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中庸〕第十三章,記載孔子的話:「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解釋:「忠者,內盡於心;

 

恕者,外不欺物。

 

恕,忖也;

 

忖度其義於人。」

 

邢昺在〔論語疏〕中指出:「忠,謂盡中心也;

 

恕,謂忖己度物也。」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真德秀〔真西山集〕中則說:「忠者,盡己之心也。

 

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

 

要盡己之心,就要做到「反身而誠」,所以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離婁下〕亦說:「君子必自反也。」

 

忠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我們對人是否有誠意的表現。

 

要推己及人,就要做到「曲能有誠」,這個「曲」是由私念造成的,此一私念,是根之於心的,是「內在」的。

 

例如孝是基於人情之私而生的。

 

人都會先孝順自己的父母,但想到別人也會私愛父母,所以要提高孝的意義和價值,必須推己之孝心以及人。

 

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

 

經過了「推」的工夫,才能把內聖轉為外王。

 

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曾子用忠恕來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道,既然是「一以貫之」的,當然應該把天道人道都包括在內。

 

以此推之,則曾子所說的忠恕,應該可以把天人之道,一以貫之的。

 

因此程伊川說:「忠者,天道;

 

恕者,人道。

 

忠者,無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

 

忠者體,恕者用;

 

大本達道也。

 

此與違道異者,動以天爾。」

 

又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又說:「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唯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

 

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

 

〔中庸〕所以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忠恕是人生哲學方面的兩個重要德目,而程子把忠解作無妄的天道,恕解作行乎忠的人道,推而言之,「忠」相當於天之道的「誠者」,「恕」相當於人之道的「誠之者」,這樣,忠恕便將天人之道一以貫之了。

 

伊川更將〔中庸〕裡「忠恕違道不遠」一語連起來解釋,認為曾子所講的忠恕,是「動以天爾」,而〔中庸〕所說的忠恕,是「下學上達」。

 

也就是說,前面所講的忠恕,是從本源處來講的,後面所講的忠恕,是就工夫處來講的。

 

其實工夫緊扣於本體,因此下學就能上達。

 

在德目上,雖分忠恕二者,但實踐起來,則是一貫的,是天人合一的。

 

因此,忠恕二德目都具有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的運作;

 

忠恕二者都是實踐「誠」的最重要德目。

 

又〔中庸〕指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朱子對此的解釋是「聖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

 

未至於聖,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然後可以明善;

 

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然後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

 

不思而得,生知也;

 

不勉而中,安行也。

 

擇善,學知以下之事;

 

固執,利行以下之事也。」

 

就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聖人之境界,難免人欲之私,所以必須戒慎恐懼,擇善固執,使喜怒哀樂之情,均合乎禮,最後修養工夫純熟,而能自然中節。

 

聖人與一般人,雖有「不勉而中」及「擇善固執」的不同,但都合乎「率性之謂道」的道,也都離不開「誠」。

 

〔中庸〕中所講的率性、慎獨、致中和,最後都歸結於「誠」,忠恕最後亦歸結於「誠」。

 

〔中庸〕「始言一理」,然後「散為萬事」,「散為萬事」後,「未復合為一理」,即歸結於「誠」,無論宗教、政治、倫理,都可用「忠恕」來一以貫之,用「誠」來「一以貫之」。

 

「忠恕」不僅是對人的德行,而且是處事的準則。

 

〔大戴禮記〕說:「夫聞一以知十,舉一隅而三隅反,恕之事也。

 

周以察物,舉以徵符,而辨其骨裡者,忠之事也。」

 

「忠恕」是「下學而上達」的品德。

 

如果把忠恕的涵義作深一層的分析,忠向內提升便可臻於至誠,恕向外推廣便可拓為大公,昇華到一個新的精神境界。

 

忠、恕二者彼此貫通,其動機與目的俱為「愛人」、「敬人」,都須有對人如己的同情心。

 

〔孟子‧盡心上〕也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言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謂聖人之道。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忠恕是仁的具體內容,同時也是「能近取譬」的實踐仁的方法。

 

不過在後世的封建社會中,忠恕的倫理範疇由盡己待人逐漸演變而竟囿限於政治上臣民絕對忠順君主的道德義務,甚至有所謂帝王要臣民就死亦不得拒絕的「愚忠」行為,洵非孔孟原來之意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6:48 , Processed in 0.0976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