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系統理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1:1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系統理論

 

System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行政方面,「系統理論」係以系統的觀點和途徑,描述、解釋及預測並控制複雜行政現象的學說。

 

由於現代時期的行政理論常藉用「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管理」等概念,是故現代時期的行政理論又稱為系統理論。

 

何謂「系統」?

 

黃昆輝認為系統的本生義係指「一組相關聯的要素,交互作用彼此合作,以達成共同目標」。

 

謝文全認為系統的衍生義係指一種「有系統並注意關係的思考方式」,而衍生義是從本生義衍生而來的「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些道理對教育行政人員而言,至少有二點啟示:其一,教育行政人員在管理組織時,不但要注意組織的每個個別原素,尤應重視組織各個個別原素相互間的關係;

 

其二,即使是頗為單純的組織事件,其背後的原因通常很複雜,很難用單純的因果關係加以推論和尋求問題的解決。

 

系統的分類方式雖然繁多,但是最常被分為開放及封閉兩種,教育行政人員所管理的組織,是屬於開放系統。

 

謝文全曾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開放系統具有下列九個特性:(1)有投入和產出;

 

(2)能維持平衡穩定狀態;

 

(3)能自我調適;

 

(4)能維持次級系統間的動態交互關係;

 

(5)具有反饋作用;

 

(6)能不斷分化;

 

(7)能不斷機械化;

 

(8)具有反解組凋零的能力;

 

(9)具有殊途同歸性。

 

就最後一個特性而言,所謂殊途同歸性,係指開放系統的初期條件雖然不同,但透過不同的方式,卻可能達成相同或類似的結果。

 

行政科學的研究,自一九六○年代起,即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紀元—整合時期。

 

整合時期的行政學,主要運用系統的架構來分析組織,故又可稱為系統理論時期的行政學。

 

張潤書認為系統理論的崛起,主要由於兩個因素的促成:第一,現代行政學者企圖同時改進傳統理論時期和行為科學時期的缺失;

 

第二,人類社會自二十世紀後,由於過度的分化和專門化,產生見樹不見林的現象,因此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術整合的需求正達到了巔峰,因而具有整合作用的系統理論乃應運而生。

 

謝文全認為系統理論時期的行政學之代表學派,計有社會系統理論(socialsystemtheory)、管理歷程系統研究途徑(systemapproachtothemanagementprocess)、Z理論(theoryZ)、權變理論(contingencytheory)等。

 

謝氏並且對此一時期的行政學提出六個要點與批判:(1)兼顧組織靜態與心態層面之研究與應用;

 

(2)兼顧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之研究與應用;

 

(3)兼顧物質與精神獎懲之研究與應用;

 

(4)主張依情境而異的權變式行政領導;

 

(5)兼顧組織目標之達成與成員需要的滿足;

 

(6)視組織為開放系統,故重視整體性及革新適應。

 

在方法論方面,系統理論就「系統」的字源意義而言,原指「有組織的或複合的整體」或「由部分組合成的整體、集合」;

 

一般泛指相互聯繫的要素或事物所組成的整體,符號表達為S=(T,R),S指系統,T指事物或要素的集合,R為關係或聯繫。

 

以此作為論述基本架構的學說,稱為系統理論。

 

魯曼(NiklasLuhmann)「系統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自我生成和自我指涉,他將自我指涉和自我生成的系統分為生命系統(包括細胞、腦、有機體等等)、心理系統與社會系統。

 

而自我生成的系統(autopoieticsystems)則指「一些經界定為統一體(unities)、為諸般要素生產之網路的系統,透過它們的互動,往復生成與實現這種網路,這種網路生出這些系統,並在這些系統存在的空間裏構成網路的各種界限(boundaries),這些界限作為諸般要素(components),就參與在網路之實現中。」

 

魯曼是引用馬度瑞那(HumbertoR.Maturana)的話而言,「自我生成」是生命系統或生物現象的基本特徵;

 

馬度瑞那甚至說「一個自我生成的系統是透過形式之各種關係(各種關係的各種關係),而非透過能量轉換之各種關係而界定為一個統一體。」

 

在加入「自我生成」、「自我組織」、「自我指涉」、「自我觀察」等概念後,現代社會科學並未放棄對「系統與環境」、「系統與功能」、「功能分化」、「功能維持」的討論。

 

帕森斯(T.Parsons)堅持「功能是唯一的基礎」,在這基礎上生命系統結構之理論上有系統的序用才有可能。」

 

稍後關於「系統—功能」或「結構—功能」或「組織—系統—互相關聯」的討論也各有進展。

 

反對帕森斯「功能主義社會學」的陶連(AlainTouraine)不但分析功能、決策(decisions)、控制(controls)、行動(actions)等概念,他的歷史行動系統(systemofhistoricalaction)在歷史演化中也和「系統分化」一起探討,像在後工業社會裡「組織系統」、「制度系統」、「階級系統」和「歷史行動系統」已彼此分化,而「觀察者—如行動者被拘限在歷史行動與階級關係當中」,因此「把我們自己的社會意象擴張到其他人身上」以便獲取關係制度、組織形式、社會化方法之一般性是徒勞而危險的事。」

 

如同馬圖拉那的話說,「一個觀察者在生命實踐中所施行的基本運作就是區別運作。」

 

魯曼也主張「必須在自我指涉(內在指涉)與外在指涉之間作一區別。」

 

因此由歷史演化或社會演化的觀點來說,「分化」(differentiation)與「區別」(distinction)的運作不但能沿續動態—開放—複雜系統的分析,也有助於解釋、甚至於解決過去對均衡或整合的爭論:因為系統不必是均衡、整合的系統,卻也可以有分化與區別的運作。

 

莫翰(EdgarMarin)認為「不可能給系統一個實質的、明白的、簡單的認定。」

 

一個系統最初把自身表現為多重統一體;

 

換言之,即表現為弔詭(paradox):從整體的角度看,是單一且同質的;

 

從要素的角度看,即是「多樣且異質的」「一個系統最初的與最基本的複雜性就是:一方面連結統一體的觀念,另一方面連結多樣性與多重性(multiplicity)的觀念,它們在原則上彼此排斥甚至排除對方。」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系統概念來同時表達多重性、整體性、多樣性、組織與複雜性。」

 

這幾乎是一切系統理論建構的起點。

 

如同魯曼、莫翰對「弔詭」的陳述必須放在「同時性」(Gleichzeitigkeit)與「共時性」(Synchronisation)的時間脈絡中才能理解。

 

如果系統理論遭受許多批判或誤解,正好就在於這些人一方面要求「簡單明白」的定義;

 

另一方面又要求「全面周延」的定義,以致於前者過度化約複雜性而後者徒然一廂情願。

 

系統理論的起點就是複數的系統(systems),或借莫翰的表達,複數的系統的系統的系統(systemsofsystemsofsystems)。

 

這是現代社會科學中系統理論的特徵:自我生成的複數複雜系統同時分化、區別並維持它們的部分與整體,並在基本上無法用線性表達的運作中區別系統、環境、系統、次系統等等;

 

而任何系統的觀察者既無法同時觀察其它一切系統,也無法同時經自我觀察而理解系統自身。

 

媒介永遠是現時性而又是同時性也就是弔詭。

 

系統之概念史只能在複雜性化約的過程中提供意義溝通的機會。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09:58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