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技術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0:28: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技術模式

 

Technological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技術模式廣義而言,指一種「目的與手段」的思考方式,著重探討處理事物、解決問題所必須的方法或技術,不去探究問題的「為什麼」,而偏重「是什麼」層次的探索。

 

在教育學領域裡,則用來指「經驗與分析」取向的教育科學。

 

此種取向的教育科學,不追問各類教育現象的根源與價值性的問題,而以自然科學為典範,強調研究主體應以一種客觀的中立態度來處理外在既存的教育現象,方能尋繹出各種教育現象普遍的原理原則,以解釋、預測並進而掌控教育問題。

 

強調「經驗與分析」此種技術性思考方式的教育科學,其崛起可溯自十七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啟蒙運動。

 

此運動開啟了人類理性的自主意識,強調一種理性批判與經驗觀察的科學探究精神,因而造成了知識研究上方法論的突破;

 

例如英國學者培根(FrancisBacon)提出歸納法主張自然是有限的,每種自然均有其相應的形式,只要人心能夠掃除種族、市場、洞穴與劇場四種偶像的蒙蔽,就可以對自然做機械性的處理,從自然現象整理歸結出自然界的定理、原則,以掌握自然的真相;

 

而法國則盛行機械的唯物論,用嚴格的因果法則來解釋整個世界體系。

 

這些觀點,促成了往後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連帶地也對教育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德國學者威爾曼(OttoWillmann)提出,教育科學並沒有指導與規範的功能,他認為教育科學所處理的是「是什麼」的問題,亦即把教育當成一種既成事實來處理,分別從社會的、心理的層面來加以解釋,具有經驗的、分析的、歸納的科學性質;

 

而深受實驗心理學的影響,進而發展實驗教育學的賴伊(W.A.Lay)則進一步認為必須將實驗法應用在教育問題的研究上,促使教育學擁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態度較為激進的布瑞欽卡(R.Brezinka)則積極的想建構出價值中立的教育科學,認為所有的教育行為皆為一種可經驗的事實,必須透過經驗才能予以檢證。

 

教育理論即在此種經驗科學化的潮流下,和自然科學逐步等量齊觀。

 

然而教育理論所涉及的種種教育現象,是否真能和自然現象畫上等號,則有待商榷。

 

溫區(PeterWinch)指出自然現象和其觀念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人文科學所形成的觀念,例如權威、服從、次序等等,卻必須有行動者參與其中才能彰顯出意義。

 

如拉贊(R.Lassahn)所言,教育行動源自於豐富的生命內涵,恆需面對價值的決定,若除卻價值判斷,教育行動則無法理解。

 

繼起的精神科學的教育學、批判理論的教育學則不斷批判技術模式的教育科學,認為其對教育現象淪為表層的解釋及預測,缺乏對教育現象整全意義的探討。

 

採技術模式的教育科學固然過度簡化了教育現象,且忽略了人是充滿價值的意義整體,然而在教育研究上,它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為它能建立較普遍的原則,也可建構一些較規律的知識,有助於理論模式的建立、政策決定或解釋與預測某些教育問題的參考。

 

如果可以明瞭其限制與功能所在,根據研究主題,適切地將之和其他研究方法相互搭配,則能更完整而深入地了解教育現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22:01 , Processed in 0.1855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