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形式行為主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10:18: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形式行為主義

 

FormalBehavior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形式行為主義」以行為作研究的主題,旨在觀察行為的發生與歷程,但也用未曾觀察的解釋觀察到的行為,由是對末觀察的行為予以運用的定義(operationaldefinition),引用物理化學方法以取得科學地位。

 

郝爾(C.L.Hull,1884~1952)為邏輯的行為主義者,引用牛頓(I.Newton,1642~1727)及其後的物理學方法,提出縯繹的學習論(DeductiveLearningTheory),以為可用於所有的哺乳類。

 

其理論係用定理的程式說明行為原則,其式為:SER=SHR╳D符號SER為反應潛力(ReactionPotential),SHR為習慣力(HabitStrength),D為驅力(Drive);

 

公式的說明即是反應潛力等於習慣力和驅力的乘積。

 

郝爾的觀點是機體表現某一特定反應時,瞬間的傾向(包括由刺激發生到反應的時間,由發生反應到終點所用的力量),等於所見的學習(即以所見的反應為出自習慣,稱為學習)力(力量可大可小由反應的時間長度而定)和驅力(反應全程的時間)的乘積。

 

就動物實驗而言,如將白鼠置入迷津,從其開始嘗試活動到走至盡頭,即含有反應潛力、習慣力和驅力,成為一行為歷程。

 

行為歷程中的三種力量本不可見,只是根據運用定義,以時間衡量,是正式的行為主義之理論策略,即用可見的資料決定不可見的內在因素,最後統括在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中。

 

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同樣為形式行為主義者,卻側重目的或認知方面,主張行為有無可避免的目的性,此可由動物趨向或逃避某一目的物的行為得知,而學習便含著無可避免的認知作用,由對刺激發生反應或並無反應可以證明。

 

於是托爾曼的行為說建立於目的、認知和行為,尤其以為目的本身即是行為。

 

郝爾和托爾曼放棄了從心理活動觀察行為的方式,採取實徵主義的觀點,但郝爾用隱含的方式創造一個學習機器,用裝飾的預設描述此學習機器。

 

托爾曼則用認知勾勒行為,其所描述的行為似乎不限於機械行為一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3:16 , Processed in 0.0898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