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發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8:3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發性

 

Spontane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心理學中,行為不是由外在刺激所引發,而是發自內在(內心),內涵元素有決定力的稱為自發性。

 

就哲學而言,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Kant,1724~1804)認為知識乃由感性與悟性共同合作而成。

 

感性(Sensibility)表示接納性,是一種借助於經驗而形成感官直覺知識的先天的認識能力;

 

悟性(Understanding)則表示自發性,指人運用先天的概念或範疇去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

 

康德說:如果沒有感性,對象就不會為我們所覺;

 

如果沒有悟性,就不能思維對象。

 

悟性不能直觀,感性不能思維,只有二者聯合起來時才能產生知識。

 

康德在〔純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中說:「意識從其自身產生觀念的能力,認識的主動性,應該叫做悟性。」

 

由此可以說,悟性就是自發性,是主動的認知能力,是比感性高的認知形式,也是一種運用範疇、概念為對象以建立規律的思維能力。

 

照康德的觀點,意識自身產生出來一些範疇(共有十二個),這些範疇源自悟性,而依存於感性。

 

人在認知時發揮自發性,主動地用範疇把感性材料結合起來。

 

悟性就是意識的「自發性」,主動的安排現象世界中的材料,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

 

照康德的說法,範疇使經驗對象的知識可能產生;

 

同時,也由範疇使經驗對象可能存在。

 

先天的悟性範疇使一切對象知識可能產生,是因為在感性階段時,只存有感性的直觀,直到有了悟性範疇把經驗直觀當做材料納入範疇中,才具有規律性的聯繫,因此悟性範疇使經驗對象的知識成為可能。

 

康德認為人天生有一些範疇、概念,如因果性、必然性、全體性等,是他所謂的「悟性的純概念或純範疇」。

 

「悟性」活動就是把這些「純概念」套到感性直觀所提供的材料中,使之具有必然聯繫和因果關係,從而構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識。

 

除了悟性之外,康德認為還須有主體意識的主動統一性。

 

這種主體意識的主動統一性,就是「先驗統覺」(TranscendentalApperception),是「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是一切有關對象的認知的最高條件,也是所有對象之統一性的首要條件。

 

由於「自我意識」的活動,才能把悟性範疇應用於感性材料,使感性和悟性得到統一,以建構必然的客觀知識。

 

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認為悟性雖然也是由概念到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活動,但悟性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維,也就是把一切都看成是靜止的、固定的、不相聯繫。

 

只有理性才是認知的高級層次,才能展顯宇宙的真相。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4:43 , Processed in 0.08984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