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養】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存養」指存心與養氣而言;
存心、養氣是孟子在其道德哲學中所主張自我道德修養的方式。
存心指保持心中先天固有的善性之謂,孟子所謂的「心」是一種先驗的道德意識,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人人所固有的仁義禮智四端。
存心之說源自〔孟子.盡心篇〕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又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道德良知既人所本有,故當經常自覺地反省、保守並加以發揚擴充。
養氣和存心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孟子〕一書中,氣指一種主觀的精神現象、心理狀態和道德情操。
養氣可分高低兩種層次,其低者稱存「夜氣」;
夜氣是指夜深人靜時一種湛然空明、清虛寧靜之氣,又稱平旦元氣。
孟子認為夜氣發自人的善良本心,應當日夜加以維護保存,毋使為外界的行為好惡所干擾。
而進一步則要培養「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載:「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所謂浩然之氣是一種正大剛強,無所畏懼的主觀精神,也是個人堅持其道德實踐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浩然之氣並非自然生成,必須透過不斷的自覺反省,培養鍛練而獲得;
其方法則是「配義與道」,亦即實踐道德行為的意思。
孟子認為養氣不能雜以私欲,不能稍有放縱,亦不能企求在心之外偶然求之,必須靠堅持不懈,日積月累的道德實踐才能成功,此為「集義所生」之意;
養這種氣時,既不能掉以輕心,復不可揠苗助長,需要時時勿忘勿助。
養氣達到最高境界時可「充於體內」,形成剛強品德,並可形成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進而塞於天地之間。
此時個人之道德行為不僅不再受到貧賤、富貴、威武、造次與顛沛的影響,甚至連死生也可置於度外了。
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論「捨生取義」,靠的就是這種追求道德理想而勇往直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孔孟此一思想影響後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行為甚鉅,同時也孕育了歷代無數正氣凜然、慷慨悲壯的民族英雄。
總之,存養做為君子道德修養的方法,有其極重要的意義與地位。
近人梁啟超以德育方法有三:「曰存養,曰省察,曰克治。
三者一貫而存養為之原。」
梁氏並要舉五義以明存養之功:一曰有存養之功則常瑩明,無之則昏暗;
二曰有存養之功則常強立,無之則軟倒;
三曰有存養之功則常整暇,無之則紛擾;
四曰有存養之功則能虛受,無之則閉塞,五曰有存養之功則常堅定,無之則動搖。
梁氏又謂:「雖有壯軀,而饔飧必不可廢;
雖有良知,而存養必不可怠。」
蓋存心盡性為道德良知的啟發,集義養氣乃道德實踐之奉行,二者實不可須臾或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