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同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6:1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同化

 

Assimil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文化方面,「同化」一詞,源自拉丁字assimulare(意思為促成相似),後來之人類學者與社會學者即以「同化」指「族群相遇後,一族群逐漸變成與另一族群相似的過程和結果」。

 

同化是一種原素改變、合併於其他元素而成的過程。

 

以社會學而言,所要研究的原素是文化,所要研究的過程是一種文化為另一種文化所吸收及合併。

 

同化亦可說是個人或團體習得其他團體的文化的過程,個人生活於原屬的團體之中,接受團體的態度和價值觀、思想和行為模式,而同化於所屬的團體。

 

一個團體接受另一團體的生活方式,而改變了原有的方式,是團體的同化。

 

同化之前,有一相似的過程,稱為「涵化」(acculturation)有些學者認為這二個名詞為

 

相似詞:,有些則認為二者之過程重疊但仍有分別。

 

涵化是同化的初步,同化是涵化的最後階段。

 

涵化之發生係當一文化團體與另一文化團體相接觸時,竊來或借入某些文化原素而併入本文化,並將本文化加以改變。

 

兩個團體相接觸,其影響往往是雙向的。

 

文化上的弱勢團體常向強勢團體採借,可是強者亦會有向弱者借入之情形,如文明的白人接觸原始的土人時,同時表現「授」與「受」雙重身分,雙方互相採借對方之文化特質。

 

優勢文化的某些特質為另一文化團體所採用,猶如鋪好一條路,等著劣勢文化去吸收。

 

某些文化特質,只要兩個團體接觸,即能傳播。

 

美洲印第安人很快地從白人學會飲酒和開槍,而美洲早期移民也效法印第安人吃馬鈴薯、玉蜀黍和其他食物。

 

同理,美國的新移民,幾乎一登陸就穿美式服裝。

 

借用文化特質是涵化而非同化,不過涵化是走向同化的必經之路。

 

同化是人類不同族群團體(ethnicgroups)接觸的結果,其過程由初始接觸,到競爭和衡突,然後調適,最後同化。

 

完成整個同化過程,可能要經過幾個世代之久。

 

達成同化的快慢與接觸的性質有關,發生於初級接觸的同化,如在家庭或親密團體的同化,最自然而迅速。

 

共同的語言為初級接觸所必需,因為同化有賴於溝通,而溝通需要共同的語言。

 

文化的交流有助於兩個族群團體相互了解對方的態度、價值和情操,乃至於形成共識。

 

另一方面,次級相觸,即間接的和外表的接觸,只能產生順應,不能產生同化。

 

一個團體被同化到何種地步,由多種因素而定,如文化遺產的性質、人數的多寡、與主體文化的接觸、經濟的適應、隔離的程度等。

 

波肯(R.E.Porkand)和米勒(H.A.Miller)在〔舊世界特質的移植〕(OldWorldTraitsTransplanted)一書中主張,在美國的外來移民終久要被同化的,因為他們不能永遠保存自己的文化。

 

同化是自然的,不需要助力的過程,遲緩而漸進,主要是一種調適過程,為順應之一種,如兩個族群團體,各有其文化遺產,一優一劣,劣者在優者影響之下,不知不覺地捨己從人,於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衝突獲得解決。

 

優勢團體允許劣勢團體加入,並採用某些文化特質,可能產生文化的新生命力,對於優勢文化的發展亦有助益。

 

某些因素會促進同化,某些因素則會阻礙同化。

 

有利於同化的因素,至少有下列六種:(1)容忍;

 

(2)平等的經濟機會;

 

(3)優勢團體以同情態度對待弱勢團體;

 

(4)接受優勢文化的影響;

 

(5)少數族群和多數族群的文化有相似性;

 

(6)混合或通婚。

 

阻礙同化的因素,也有下列四種:(1)生活的孤立情況;

 

(2)優勢團體的優越態度;

 

(3)兩個團體間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太大;

 

(4)多數族群迫害少數族群。

 

戴維(M.R.Davie)在〔世界移民〕(WorldImmigration)一書中指出,美國公立學校是促進移民同化的一大因素;

 

移民所生子女的美國化及移民本身的間接美國化,公立學校的功績不容抹煞。

 

戴維認為另一種同化的力量是「外觀標準化」(standardizationofexternals),外來移民一入境美國就在外表上模仿當地人民,用同樣的傢俱、用具、汽車、穿同樣款式的服裝。

 

但根據戴維的看法,人數眾多、缺少教育、封閉的心態等則是同化的阻礙因素。

 

至於少數族群同化的層次,高登(MiltonM.Gordon)在〔美國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一書中,把少數族群同化入主流社會的過程,分為七個階段:1.文化或行為的同化:意指少數族群以主流社會的方式為導向,以改變自己的文化模式;

 

2.結構的同化:意指少數族群大規模地進入主流社會的派系、俱樂部及各類機構等初級團體中;

 

3.婚姻的同化:即弱勢族群與強勢族群之間大規模地通婚;

 

4.認同的同化:意指弱勢族群發展出對強勢族群的認同;

 

5.態度上接受的同化:指偏見消失;

 

6.行為上接受的同化:意指差別待遇消除;

 

7.公民的同化:意指價值和權力的衡突終能消除。

 

在發展心理學方面同化是皮亞傑(J.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之一,指個體將外在的刺激或訊息,納入既有的認知結構或相關的基模中,形成認知結構的一部分。

 

個體透過不斷「同化」與「調適」(參見「調適」)以維持個體的平衡,兩者是認知結構與環境適應的主要歷程。

 

「同化」與「調適」的結果會拓展認知結構,即促使認知結構的發展。

 

依皮亞傑的觀點,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認知結構亦不斷的改變。

 

當外在的刺激或訊息與內在認知結構相一致時,亦即相平衡時,會把外在訊息加以吸收,同化而納入現有認知結構之中。

 

但是當外在的訊息刺激與內在的認知結構不一致時,便會失去平衡。

 

此時即使使用既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新訊息,也無法同化,所以必須改變或調適既有的認知結構去順應新的刺激。

 

故認知結構具有動力性與改變性,透過一再的「同化」與「調適」,使認知結構不平衡趨於平衡,所以認知結構由簡單、粗略變得更複雜、更精緻。

 

經過這樣的歷程,個體的認知便一再的擴展與成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8:11 , Processed in 0.46874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