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制度】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印度自十八世紀起淪為英國殖民地,一九四七年方才獨立,一九五○年成立聯邦制共和國;
人口約八億四千萬(1991),是一多民族國家,人口最多的是印度斯坦族;
主要宗教為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
其語言以印度語為主,官方語言亦包括英語。
印度的教育制度,原實施「五三三制」,即小學五年,中間學校三年,中學三年。
一九六八年開始實施「十二三學制」,即小學加初中十年,高中二年,高等學校三年。
至於學前教育則自三至五歲為止。
上述十年中之前八年為初等教育,為義務教育階段,其中分初小(一至五年級)和高小(六至八年級)。
中等教育包括九至十年的初中和十一至十二年級的高中階段;
其中在第十年和十二年結束時,由中等教育理事會實施考試,以此成績決定學生是否能進入下一階段學校肄業。
印度的中小學之設立主體,以屬公立性質的邦立學校為多,私立學校則有宗教團體辦理的學校,和以英國公學為模式而辦的「公學」及「模範學校」。
印度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建立了龐大而複雜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教系統主要由大學、學院構成。
大學分附屬性大學(AffiliatingUniversity)、單一制大學(UnitaryUniversity)和聯合大學(FederalUniversity)三類,並因設立之法源不同而分為國立大學和邦立大學。
附屬性大學是大學的最主要類型,在成立初期不進行任何教學活動,只為附屬學院舉行考試和頒發學位證書,但目前大多數也從事一部分教學工作,然主要限於研究生階段。
單一制大學自己負責所有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一般沒有附屬學院,印度的農業大學、女子大學等均屬此類。
聯合大學概念不十分明確,一般是指大學和它的一些學院合作進行工作。
一九七九年度統計一百零二所大學中,附屬性大學六十四所,單一性大學三十四所,聯合大學四所。
至於學院有兩類:一是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一是附屬學院(AffiliatedCollege)。
前者由大學評議會設立和維持,直接受大學的控制和管理,同大學有關部門一起設在校本部;
而附屬學院則是在大學法規定的區域內附屬於某所大學,但它們是印度學院的主體,附屬學院提供學位課程,但課程設置須經大學同意。
學院由經費來源和管理上區分,可分公立和私立兩種,但以私立學院為主,一九七八年統計,三百六十五所學院中只二十五所為公立學院,占百分之○.六八。
印度的高中生在畢業之後,可持畢業證書申請入大學就讀;
一般經過三年可獲學士學位或專業資格,但工、商、醫、法等專業學士學位通常要求四至六年的學習和實習。
碩士課程二年,通過學位考試後取得;
博士學位要求在獲得碩士學位後,至少從事二年的專業研究;
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再經過三年以上的研究工作,還可獲得科學博士或文學博士學位。
師資培育由各級師範院校和大學負責;
幼兒師範學校培養幼稚園師資,中等師範學校培養小學教師,大學教育學院或教育系以及地區教育學院培養中學教師,大學研究所培養高校師資。
至於職業技術教育制度方面,可說非常多元,類型分工業訓練學校、技術高中、多科技術學校和普通中學職業技術課程等。
成人教育的重點在於掃除文盲。
一九八七年的文盲率為百分之六十三,迨一九八○年代六至十一歲學童入學率為百分之九十四,惟至十四歲時退學率卻達百介之六十,所以消除文盲成為教育上的重要課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