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
他的遠祖都做過史官。
他的父親司馬談,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是個很有學問的人;
漢武帝建元年間,做了太史令,前後約三十年。
司馬談任太史今後,遷隨父至長安,向當時的古文大家孔安國習〔古文尚書〕,隨今文大師董仲舒習〔公羊春秋〕,又加上家學淵源,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
二十歲時,遷在父親的支持下,開始到全國各地漫遊。
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實地考察訪問,對他後來的思想與著述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漢武帝元鼎元年(西元前116),遷被選任為郎中,雖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的小官,但卻有經常隨武帝到各處巡視的機會。
元封元年(西元前110),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遷由西南奉使歸來,謁父於河、洛之間。
未幾父卒,遷被任命為太史令,正式開始了史官的生活。
天漢二年(西元前99),將軍李陵以孤軍五千,深入匈奴千里,為數萬敵軍所圍,轉戰八日,殺虜無數,力盡被俘;
遷以李陵平日為人,指其所以不死,實欲待機以報漢。
武帝以為朋比阿私,為李陵遊說,並隱諷主帥李廣利擁兵從寇,因下獄論罪,以誣罔主上之罪名,被處以腐刑,也就是閹割之刑。
遷忍辱未敢言死,因所著〔史記〕一書尚未完稿也。
太始元年〔西元前96〕,司馬遷出獄,調任為中書謁者令,為帝前近臣。
此一官職多由宦官充任,為宦者之長,司馬遷自嘲實際上不過是個「掃除之隸」、「閨閣之臣」而已,從此便絕意政治,專心著述。
太始四年(西元前9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一書,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司馬遷卒年不詳,據史家推斷,可能為武帝後元二年,享年五十九歲。
司馬遷在治學方面,不受經學支配,能融合他人學說,自成一家之言。
他認為社會上一切文物禮教和儀節的設施,均應順通人情,依據人性來作標準。
在政教上他雖主張「緣情依性」,但卻反對放任縱欲。
因受道家影響,所以他的教育理想是「不教而民從其化」,也就是注重自動感化的教育。
同時注重因勢利導,教者要促引學者本身的個性發展。
司馬遷特別強調歷史的教訓作用,主張「以史為鏡」。
自認他是繼承〔春秋〕的傳統來作〔史記〕。
〔春秋〕有微言大義,故〔史記〕亦有褒貶刺譏。
不過他以為積極的褒揚,應重於消極的貶斥。
司馬遷作〔史記〕,用超乎常法的義例,運用文學及藝術的技巧,發揮其微言大義,以凸顯歷史的教訓作用,實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