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子困於陳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22:1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孔子困於陳蔡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孔子周遊列國,於魯哀公三年到陳國,居住三年,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到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時,吳國伐陳,孔子與弟子便離開陳國,卻受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

 

據〔論語.衛靈公〕所載,當時子路埋怨說:「君子也有走到絕境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面對絕境仍堅持理想,小人面對絕境就意志動搖,隨波逐流了。」

 

〔韓詩外傳.卷七〕對這段對話有更深入的描述。

 

孔子和弟子困於陳、蔡之間的郊野,七天沒有糧食,只能吃荒野中的野菜,弟子們個個餓得臉色泛黃,然而卻仍持續讀書和研習禮樂。

 

子路對孔子埋怨說:「做善事的人,上天以福澤來回報他;

 

做壞事的人,上天以災禍回報他。

 

老師積累仁德,長久行善,難道是還有遺漏不周全的地方嗎?

 

否則為什麼落到這般絕境呢?」

 

孔子遂列舉比干、伍子胥、伯夷、叔齊、鮑叔牙、葉公子高、鮑焦、介子推等人的故事,說明許多賢德君子也因時運不濟,而落得悽慘的境遇。

 

孔子說:「賢能或不肖是屬於個人的秉賦和修養,能不能遇到好的機會,就是機遇的問題了。

 

缺乏機會,即使具備賢德,地無處發揮。」

 

又說:「求學的目的不在追求顯達,而是為了能在面對絕境時,不曾感到困頓苦惱;

 

在遭遇憂患時,意志不會消沈,並且能預知禍福的由來,因而內心不會困惑。」

 

「君子所該做的就是努力求學,修養品德,端正言行,而靜待時機的到來。」

 

由這則論述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觀,並不認為善人一定可以獲得外在的幸福,所以進德修養的目的不是在獲致外在的福報,而應是尋求內心的安寧、胸襟的寬宏和智慧的通達,俾能面對困境而不失喜悅之心,常保內在的幸福感;

 

本身具有這樣的條件便是偉大,而如〔詩經.小雅.鶴鳴篇〕所說的:「鶴鳴九皐,聲聞於天。」

 

鶴在曲折的水澤中鳴叫,聲音卻能高達大空的象徵君子之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10:28 , Processed in 0.0976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