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孔廟即孔子廟,或稱文宣王廟、文廟或聖廟。
我國古代國子學內設孔廟始於東晉。
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從尚書謝石之議,詔允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此廟即是孔廟。
其後,南北朝均曾設之,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立孔子廟於京師。
梁武帝天監四年(505)亦立孔子廟。
地方官學立孔廟始於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詔郡國修立黌序。
隋承北齊之制;
唐因之更奠下全國官學皆須設孔廟之制。
據〔新唐書〕記載:高祖武德二年(619),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子監;
太宗貞觀四年(630),詔川、縣學皆作孔子廟;
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
高宗時,以孔子為先聖;
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加諡曰文宣王。
宋因唐制,於真宗咸平三年(1000),追諡玄聖文宣王廟,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諡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
故宋代孔廟又稱文宣廟。
元、明、清均沿宋制。
史載九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至聖文宣王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時,詔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
及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順治十四年,改稱「至聖先師」。
至民國三年(1914)始規定從古之稱為「孔子廟」。
(參見「廟學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