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 IntrinsicMotiv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內在動機指個體內發的動機;
個體在某種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與喜悅感後,這種喜悅與滿足感會促使個體繼續或加強此種活動進行的內在動力,例如當個人解數學題時,發現出解題的方式,因會解題而產生滿意和喜悅感,將更具有促使他繼續解數學題的動力。
內在動機是內發的,不是外誘的。
布魯納(J.S.Bruner)在教學理論中特別強調內在動機對教學及學習的影響;
他認為內在動機包括好奇心、成就動機、認同感及互惠感。
1.好奇心:是個人一種心理滿足的感覺,是內在動機的原型。
因此教師教學時應設計活潑而新奇課程,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成就動機:是與外界互動時,個人內在所具有的適切感、能力、才幹、精熟或技巧等表現的心理需求。
此種動機強調個人的責任感,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以及獨立自主及行動後所產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形成是個人在自由意願下操縱外在環境,從中獲得內心的喜悅,而非來自社會讚賞及外在的增強。
教師教學時應隨時滿足學生成就感,以建立自信,促進學習效果。
3.認同感:是個人以別人為楷模或模仿對象的傾向;
兒童時期是以父母或老師為認同楷模,學習語言,並且內攝父母及師長的價值意識,成為自我維持的內在規範。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供自由空間讓學生思考,以內化其價值意識,促進學習及認知。
4.互惠感:是人與生俱來的與別人交往溝通的心理傾向;
互惠感促進學生與人合作及溝通能力。
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合作及互動的學習關係,以增進其學習效果。
布魯納主張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內在動機。
教師在引導學生的認知活動時,應使學生免於受到外在酬賞和獎賞的直接控制。
學習的過程,應由外在力量轉向內在獎賞,使學生養成自動自發的態度。
學習是自我導向的,而非以別人為主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