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合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仁智合一」是中國哲學特有的主張;
與西洋知識哲學專講知,而道德哲學專講行不同。
在中國哲學中,知識與道德往往是一貫的,是既講知,也講行,形成仁智合一之說。
張載的知識論,自其天人合一的觀點立論,在所著〔正業.大心篇〕中指出:「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本體,則心為有外。
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聞見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性則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
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
張載於此將知分為二:一為德性之知,乃明德,亦即良知,「因理而體其所以然,知以天者也」;
一為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即學識之知,「乃事物至而以所聞所見者證之,知以人者也」。
張載在〔誠明篇〕中指出,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相輔相成,並無大小之別,他說:「實體用一源者,通事物之理,聞見之知與所性合符,達所性之德,與天合德,則物無大小,一性中皆備之理。
性雖在人而小,道雖在天而大,以人知天,體天於人,則天在我而無大小之別矣。」
張載又說:「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內外之德,如其為啟之要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因身發智,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
蓋天性之知,由形色而發,無聞見之知,則不足以啟德性之知。
唯德性之知,雖可由見聞之知以啟之,然德性之如係性中固有,非因見聞而生。
張載在〔大心篇〕中說:「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
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
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矣。」
〔經學理窟.義理篇〕指出:「聞見之善者,謂之學則可,謂之道則不可。」
因張載以為「道者,萬世不易之常經,通萬變而隨時得中;
學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習成之見,知有未至之境,則可以適道,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矣。」
張載於〔中正篇〕中更指出:「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
勉人當「謙受益」而毋「滿招損」。
綜上所述,可知張載之知識論,係從天人合一之觀念推衍,以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合,此即內外合一,亦即仁智合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