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不言之教是指善守自然之道的聖人,無心施為,不以言教法合治理百姓,使百姓自然化成。
「不言之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要旨之一,常與「無為」一辭並舉,如〔道德經〕第二章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都在說明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為政者,能崇法自然無私無欲的精神,無為而治,使得天下百姓皆蒙其利(參見「無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學說的理想,旨在矯治執政者有為多欲的弱點。
老子深用權力私欲常使執政者嗜殺好戰,橫徵暴斂,陷百姓於水火之中,無以為生。
老子於是推崇理想的為政者,善守自然之道,不以政令傜役苛擾百姓,以無為取代有為,以不言取代多言(這裡「言」泛指言說文字,也指法令),因此可以說「不言之教」正是「無為而治」的一部分。
同時「不言之教」也是修道者應有的美行。
根據老子學說,「靜篤」、「希言」都是修道者的基本品德。
自然無心施化,溫柔靜篤,所以能長久,修道的人效法自然精神,也當如此。
所謂「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德行敦厚沈靜的人自然寡言,反之性情躁急的人往往多言。
然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多言有為好像自然界的急風驟雨,不會長久。
其次老子認為文辭言說出於人的智偽私心,與自然之道不合,所謂「多言數窮,不用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勉勵人「希言」、「貴言」,乃至於「不言」。
如〔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說:「希言自然」,正如孔子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又說「予欲無言」(見〔論語.陽貨篇〕),天地自然以作為表現,從來無言,此處孔老思想最為近似。
又如〔道德經〕第十七章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思是說有言多言,往往流於花言巧語,渲染欺矇。
因此執政者愈是想假借言辭,贏取信任,愈是不足以使人相信。
理想的為政者深明此理,所以能靜默慎言,推行政事,不著形跡。
一旦施政成功,百姓受益,以為是自然的結果,而不知是為政者的苦心孤詣。
由上可知,老子所謂的「不言之教」是「無為而治」的一部分,與有為多言相對。
「不言」與「貴言」、「希言」相同,是修道的人崇法自然應有的修為工夫。
老子之後,〔莊子.德充符〕也曾談及「不言之教」。
莊子在〔德充符〕中,以「形殘德全」的兀者(腳受刖刑的人),譏諷一般人「形全德殘」。
他借用孔子弟子季常之口,推崇兀者王駘:「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耶?」
也就是說王駘以身教、以精神人格感召弟子,不用言說辯論,使人受教於無形,潛移默化,終於心靈空虛的求教者,能夠精神飽滿而歸。
莊子顯然是將老子「不言之教」的政治理想,用來具體說明道家所認為的教育,在於「不言之教」或是「身教」。
「言教」是施教者重用文字言說,來指導受教者舉止行誼與人生方向,「不言之教」則是施教者以人格德行示範,使受教者因感悟而身體力行。
故而「身教」的效果,高於「言教」。
師道隆窳,繫於教師個人的品格德行,若只誇誇其言訓誡學生,自身卻不能以身作則,必然降低教育的效果,也不能確切的建立師道。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