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代的大學前科學課程之發展(美國)】 1960'sPre-collegeScienceCurriculumDevelopment(USA)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一九六○年代的大學前科學課程之發展」,指的是在一九六○年代美國為大學前的科學教育所發展出來的或所完成的課程和教材。
科學教育的課程改革大約起自一九五○年代的末期,直到一九六○年代才完成;
起源是因為大家開始關心科學教育,希望有個良好的、跟得上時代的、嚴謹的科學教育,也希望課程的教材教法能夠多元化。
由於導致發展課程的考量相似,因此,多數課程有相似的特徵。
大多數的教材是由包含科學家、教育家、科學教育家、心理學家以及學校的老師所組成的小組完成。
就大多數的課程發展小組而言,均是科學家和科學教育家擔任主要的角色,而主導權是在科學家手中。
這個發展小組的形成主要是因大家不滿意過去的教材和寫法。
以往的教材是由極少數的幾個人所寫而且這些人多半不是科學家。
當時的想法是必須要有一組人,一組可以提供專家知識的人士,共同執筆才可以寫出比較好、比較跟得上時代、比較正確、比較嚴謹的教材。
這樣設計出來的課程,一般來說,都是強調科學的概念和原理原則,科學的過程,科學探索的本質,統整的主題,各學門的邏輯結構,思考的邏輯和模式,教法則趨向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以及大量的使用實驗室。
所有的教材內容都依據最新科學研究的結果而更新,而且依據當時重要的科學事件和科學未來的走向來取捨教材。
教材依教育心理學家和課程理論家的論點,對學習強調幾個不同的取向。
在這一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有蓋聶(R.M.Gagné),布魯納(J.S.Bruner),和施瓦布(J.Schwab)。
之後又受到皮亞傑(J.Piaget)和奧斯貝(D.P.Ausubel)的影響。
此外,每一個課程都有一些主要的領導人物,他們根據自己的信念及了解來建構課程和教材。
他們的名字部已列在課程的報告上,大多是科學家、科學教育家,和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士。
新的教材大都減少了以往教科書所重視的對科學的應用(技術),也減少了許多主題,以便深入的去探討重要的概念及主題,增加教材內容的嚴謹度,並且提供了多樣的學習材料,例如教科書、實驗手冊、教師手冊、影片、幻燈片、課外補充讀物,以及實驗材料和一些事先配備好的實驗材料組(kit)。
這些材料都是強調「做中學」及實驗室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國小教材中,大大的增加了科學和實驗室教學活動的分量。
這些教學活動的形態也反映出教學結構上的改變,和實驗室的使用。
以往求證定理或驗證假設的教學活動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強調科學的過程,如何從研究中獲得知識,如何去做科學的探索,以及如何去發展一個概念。
教材內容的修改也強調概念的心智結構以及各個不同領域追尋答案所用的方法。
高層次的思考方式在教材中的比例增加了許多。
雖然大部分的課程發展於美國,其他的國家也在進行他們自己本土化的教材改革,有些國家則採用了美國發展出來的教材教法。
許多過去的教科書的出版商也修改了他們的教科書,將這些新的教材納入他們的書中。
這個現象在生物、化學和物理教科書及初中的地球科學及理化教材中,尤為顯著。
雖然這些對小學教材也有影響,但是一九六○年代比較傳統的教材還是未把實驗室的活動編入他們課程中。
有些課程改革小組試圖以下列的方式去開發一個新的課程領域:(1)將數學和科學融合在一起;
(2)為工程和技術編寫教材;
(3)統整科學和社會科學。
雖然這些計畫對傳統的教材有一些作用,但是一般來說,它們在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的影響是有限的。
這些教材的影響我們可以由科學-技術-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的運動看出,也可在一九八○年代各種書面報告,要求改革課程,將科學、技術、數學和社會科學編入教材的呼聲中看出。
後設分析(meta-analysis)和其他的研究報告都指出在原設計的預期目標上,這些教材有效的提升學習成就,尤其當這些教材以當初所設計的教法去教授時,效果更好。
一般來說,對中學的高能力的學生比較有效。
這點並不值得驚奇,因為大部分的中學教材就是為了當時將要主修科學的中學生而設計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要提供他們一個嚴謹而強有力的科學課程。
當時所發展的課程有BSCS,CHEM,PSSC,SAPA,ESS,SCIS等,詳見各個科學課程之介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