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7:15 | 只看該作者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


(一)「八綱」是相對的,是不斷發展,互相轉化的。


比如說外感開始多現表證,但病延日久,就會深入臟腑而為裡證。


《內經》裡面說:


「邪氣之客於形也,必先客於皮毛,留而不去乃入於經絡;留而不去乃入於絡脈;留而不去乃入於經脈;然後內連五臟」。


「舍於皮毛」就是邪在表而為表證,「內連五臟」就是邪在裡而為裡證。


又比如說「寒熱」,一般病的前期多屬熱,後期多屬寒,《內經》《調經篇》中說:


「始傳熱中,末傳寒中」,即指的這一規律性;進一步說,寒證發展到極點,又往往會出現一種虛性興奮,表面上很像熱證,實質上並非熱證,《內經》稱這種情況為「寒勝則熱復」。


其他如虛實,陰陽等也是如此,它們是不斷發展,互相轉化的一個過程,所見我們學習「八綱」時,不要把八綱僵化起來,而要隨著病人實際病情的轉變來確定病證,所謂「早硝黃面夕參附」,從這裡才能切實理解它的本質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7:33 | 只看該作者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


(二)八綱是由比較面得的,在八綱的內部又可分出許多等級,不能一般化看待它們。


比如說「表證」,就可分為表中之表,表中之裡,半表半裡;


「虛證」有大虛、小虛、略虛等程度不同,這裡面的比較要合乎分寸,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否則用藥也就不能絲絲入扣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7:49 | 只看該作者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


(三)八綱和病因,病所應該結合起來學。


不能只學八綱,只知道八綱,而把一切有關病因、病理的知識全部拋過一邊。


比如說十二經脈所統病候中,本病皆屬裡,標病皆屬表,陽經病皆屬表,陰經病皆屬裡;


風、暑、燥、濕等病邪,即可偏寒證,也可偏熱證,而火邪只有熱證(但有虛火、實火之分),寒邪只有寒證,所以病因病理知識還是有它的用處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8:13 | 只看該作者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


(四)八綱應該互相結合起來學,不能把它們孤立開來。


比如說寒證和熱證,有的在表,有的在裡,有的表寒裡熱,有的表熱裡寒,有的上熱下寒,有的虛寒,有的寒實,有的虛熱,有的虛寒,像這樣具體分析,才能解決具體矛盾的。


在八綱中陰陽兩綱是個總的綱領,陽證包括表證、熱證、實證而言,陰證包括裡證、寒證、虛證而言,所見學習陰證陽證,必須具體深入一下,弄清楚它到底包括一些什麼內容,不能囫圇吞棗,抓住一般而遺其具體。


八法是為著八綱而設的:


汗法解決表證,下法解決裡證,溫法解決寒證,清法解決熱證,補法解決虛證,攻法解決實證,和法解決半表半裡、或寒或熱證,吐法解決上部邪實證,消法解決下部邪未結實證。


但這只是大綱節目,不能用以套在每個具體病人的具體病情上。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


學習八綱要注意它的轉化,要注意它的等級分寸,要和病因、病理結合,要合八綱為一體,所以八法也不能那麼硬邦邦的可以亂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8:41 | 只看該作者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


「辨證論治」確實是中醫臨床醫學的高峰,但要學好也並非易事。


往往有兩種學習偏向:


一種偏向是誤以「隨症治療」當作「辨證論治」,經常跟在症候屁股後面跑,疲於奔命,出現一個症候就增加一樣藥,消失一個症侯,就減少一樣藥,等到結束一個療程來檢查方藥,複雜得嚇人,病作興治好了,但是怎樣會好,有什麼經驗就總結不起來了,這種作法是把辨證論治庸俗化了,因為辨證論治,是以病理生理的傾向性為指標的。


還有一種傾向是:


把辨證論治和驗方藥絕對化起來,以為辨證論治便不能專用驗方驗藥,專用驗方驗藥就「有唯方唯藥」的嫌疑,其實這是把辨證論治教條化,並非真正的辨證論治。


我們知道驗方驗藥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它有它的一定個性,也有它的互相適應的「證」,在辨證的原則下,選用相適應的驗方驗藥,有何不可呢?


如果硬要說「不可」,那只因為我們自己對驗方驗藥不熟悉的緣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9:04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朋友們:


在我們學習中醫的朋友們中,有許多人是從學習「本草」(即中藥)和「湯頭」(即方劑)開始的。


這種學習方法對不對呢?


我說又對,又不對。


我在第一封信中,曾經提到:


學習應該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如果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那麼先學習一些簡單的中藥知識,再求深造,未嘗不是一個辦法,如果自己的水平較高的話,那就先應該弄清楚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辨證、治則等方面的知識,再求學習本草、湯頭,這樣對本草、湯頭才能運用自如,不致死於句下。


但是,假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開始時就從本草、湯頭入手,也還要知道一些關於中醫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因為本草上講的「性味」,是根據中醫辨證綱領來劃分的,性味「苦寒」就是說它能適應「熱證」、「實證」;


性味「甘溫」,就是說它能適應「虛證」、「寒證」,因此讀本草不能不牽涉到一些辨證問題;


本草書上寫著某藥入某經、某臟、氣分、血分,這就牽涉到中醫的解剖生理知識,對這方面毫無所知,就想理解它的實際意義,是不可能的事;


又此如說湯頭裡面說某方發表,但發表的方劑很多,什麼情況下該用麻黃湯,什麼情況下該用九味羌活湯,什麼情況下該用參蘇飲,不能不牽涉到中醫的辨證和治則問題。


總之,學習本草和湯頭,不能孤立起來,需要了解一些有關的東酉才能學得進去。


單從本草本身的學習來看,有那些問題值得注意呢?


我以為下面幾點值得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9:35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一)藥物的性味。


中醫重視藥物的性味,就同現代醫藥學家重視藥物的有效成分一樣。


古代醫學家這樣看法和他們當時的現實生活情況相聯繫的。


我們知道在以往小農經濟的生產條件下,自然科學不可能為醫藥學家提供關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正確資料,當時的醫藥學家不得不從藥物的氣味與療效的關係中,逐漸總結出一套以藥物性味為主的藥理學,以掌握其對治療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有了這一套藥理學,就可據以推測許多未經累積大量經驗的藥物的效用,因此它大大擴大了藥物學的領城。


中藥的性味說法,雖然還有它一定侷限性,但在中藥的科學研究還處在青黃不接的今天,依然有它的重要價值;有些本草書片面求新,只有化學成分的記載,而不屑記載它原有一套關於性味的知識,這就給青年朋友學習中藥以一些不健康的影響;


也有些青年朋友不知道中藥和中醫的密切關係,「西醫為體、中藥為用」,把現代醫學生硬的和中藥結合在一起,便以為「前進」,這是不正確的。


藥物的性味,古人還劃分了很多很多的等級,如以「辛」為突出的藥物,古人分辨「辛竄、辛烈、辛熱、辛燥、辛溫、辛散、辛開、辛通、辛潤、辛涼」等等許多不同情況;


如以「寒」性為突出的藥物,則辨出「大寒、寒、微寒」等等不同的等級,這些地方,正顯示著藥物的特殊治療作用,為我們研究中藥有效成分提供了大量資料,所以我們對於中藥性味,最宜仔細體會比較,不要得其一般而遺具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49:58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二)藥物的入經入臟。


中藥書中對某藥入某經、某一臟腑的記載頗多,如張潔古《臟腑藥式》一書,就完全按臟腑為綱領,把關於這一臟一腑的藥物列舉出來,其他如《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書,也都有專章討論,可見古代醫學家對這方面的知識相當豐富。


現在有一些人學習本草誤以這些知識「不科學」,以為藥物被吸收以後當輸及全身,怎麼能專入某一經,某一臟腑呢?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藥物被吸收以後雖然輸及全身,但它對某一經某一臟腑,是可以有它自己的特殊選擇性的,而且中醫所稱的經絡、臟腑,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參考第三封信),和今天的概念並不完全相同,中藥書上所說的某藥入某經某臟,就其本質意義來說,似乎在於說明某藥對那些疾病較有效,因此我們丟開這些知識來學習中藥,顯然不是聰明的辦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0:39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三)藥物的主治。


本草上對於某一藥物主治何病、何症,往住占用了很大篇幅,初學本草的朋友對這一部分的知識特別感到有趣,甚至下死工夫去記熟它,這是好的一面;


但是中藥的適用,往往不限於它的「主治」,甚至和它的「主治」有時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反而奏了效,因此有人說中藥的應用漫無標準,批評它為「圓珠在手,活動隨人」,抹煞了藥物的個性,學習中藥的朋友也漸漸對這些主治感到不信任了,覺得無所適從。


中藥的應用是不是漫無標準呢?


肯定說「有標準」,而不是「漫無標準」,它的標準在那裡呢?


主要是根據「性味」,有時結合「入經」,而不是死板的根據「主治」。


中醫對同一疾病可以應用不同的藥物,同一藥物又可應用於不同的疾病,它的竅門在那裡呢?


就在於「辨證準確,性味相投」,而不在於「主治」,凡有臨床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一條,並非什麼奇怪的事。


這樣說來,中藥書上有關主治的條文,是不是可以統統不要學了呢?


不能這樣極端,我們認為可以學,並且應該學,但要結合它的性味、入經。


在以性味為主的原則下學習主治,不但不會妨妨礙什麼,相反地只會更加加強療效。


比如說麻黃主治喘症,而麻黃的性味是辛溫的,如果有寒邪康表引起作喘,應用麻黃就會十分有益,反之肺有伏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喘症,雖然麻黃主治喘症,也只好丟開一邊了。


至於學習湯頭,這裡也提供幾點意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1:17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當然是湯頭的組織問題,即所謂「君臣佐使」。


一個方子什麼是「君」,什麼是「臣」,是決定於病因、病理及辨證的。


「內經」裡面提出的原則: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其中「風」、「熱」指的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證」,而「辛涼」、「鹹寒」,則是「君」,是解決「風」、「熱」的主力軍,其餘則是佐使。


不過關於「使」藥問題,發展到宋元以後,出現了一種機械的「引經報使」學說,肺病一定要用入肺經的藥為使,脾病一定要用入脾經的藥為使,未免使方劑學誤入歧途。


其次,我們要注意方劑的「立法」。


我這裡所說的「立法」,是指根據藥性味而綜合起來的「法」,以「溫病條辨」為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1:53 | 只看該作者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銀翹散是辛涼法;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玄參、細生地方是「辛涼合甘寒法」;


梔子鼓湯是「酸苦法」;消暑益氣湯是「辛甘化陽、酸甘化陰複法」;新加香薷飲是「辛溫復辛涼法」;


生脈散是「酸甘化陰法」。


這些「法」體現了方劑的性味特點,我們掌握這些特點,便能像掌握某一藥物一樣,靈活羅用於許多病症,而不必限於的它「主治」。


如果不懂這些「法」,雖然記誦了千百條湯頭,到臨床上還是窮於應付的。


再次,關於藥物的配伍,也是我們學習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中醫看來,藥物的「個性」在不同的配伍條件下可被改變,如當歸配黃芪則補血,配芍藥則和血,配大黃則破血;麻黃配桂枝則發汗,配石膏則行水,配射干則定喘;


又如五味子配細辛,一收一斂,斂肺鎮咳而不礙邪;柴胡配青皮,一升一降,疏肝鬱而不嫌剋伐等等。


這些都是從豐富的臨床經驗中所提煉出來的東西,值得很好體味。


此較通俗的本草書和湯頭書,一般推荐汪昂的《本草備要》和《湯頭歌訣》。


但《湯頭歌訣》缺少關於溫病方面的湯頭,近人嚴蒼山曾加以增訂(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較汪昂的更為完備實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2:18 | 只看該作者

十、正確對待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


朋友們:


在第二次通信中,我們曾經了解到中醫學術在二、三千年前,即已應用了當時最進步的學說一陰陽五行,作為總結古代醫學的綱領,以後這種學說繼續有所發展,使中醫理論更加完備,但也不可避免地參雜了一些唯心論。


近幾十年來,中醫學術中關於陰陽五行的學說,受到了較大攻擊,有的人甚至根據中醫學術中某些陰陽五行的說法,而全盤否定中醫,認為是一種封建、迷信、不科學的「鐵證」;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大力提倡中醫,又有一些人認為中醫學術全靠陰陽五行作骨架,沒有陰陽五行就沒有中醫,強調萬萬不可廢棄。


這是兩種極端,它的方向雖然完全相反,但似乎都缺少使人信服的力量。


照我們看來完全否定固然不對,全盤肯定也於中醫學術的進一步發展無益,這裡需要作具體分析,不作具體分析而千篇一律看待是不好的。


依我看,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2:49 | 只看該作者

十、正確對待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


第一種情況是:


陰陽、五行確實概括了許多客觀存在的事物,反映了事物的互相聯聯繫、互相制約的規律性,它和事物是辯證的統一,它不是唯心論,而是樸實的唯物論,因而它不應該被否定,而應該被整理提高。


比如說,一般的「陰陽」,它代表同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或階段,「陽」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積極有力的、發揚狀態的,外在暴露的、興奮樂觀的等現象或本質而言;


「陰」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消極無力、抑制狀態的、內在潛伏的。


悲觀消沉的等現象或本質而言。


像這樣一般性的「陰陽」既然是客觀存在的,那有什麼理由被否定呢?


具體的「陰陽」如在解剖生理方面,皮膚肌表屬陽(外在暴露的),內臟屬陰(內在潛伏的),軀體的外側為陽、背部為陽,軀體的內側及胸腹部為陰:


在病因方面,風、暑、火邪為陽,寒、濕邪為陰;在病狀衣面以具有發揚狀態為陽證,以具有消沉狀態的為陰證;在病的發展過程中,前一階段為陽、後一階段為陰。


像這樣具體的陰陽也是客觀存在的,它概括了事物的本質,使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更能掌握本質,又有什麼理由被否定呢?


關於五行也和陰陽一樣,它也概括了部分事物間互相聯繫和互相制約的規律性。


此如說中醫稱由於精神憂鬱所引起的消化障礙為「木(精神活動)剋土(消化道)」;


稱肺病慢性階段、消化失職而需要健胃強壯為「培土生金(肺)」;


稱補充大量滋養性物質以緩和某些過度亢奮狀態為「壯水(營養性質)之主以制陽光」;


稱必興奮強壯挽救某些虛脫症狀為「益火(興奮強壯)之原,以消陰翳」,類似這樣的五行,字面上盡管看不順眼,但它概括了實際事物的內容,有物質作基礎,還是科學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4:34 | 只看該作者

十、正確對待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


第二種情況是:


從表面上看來,它和一般陰陽五行的生剋關係不符合,而實際上它概括了部分事實,比如說薛立齋氏《醫貫》中有一種「出奇」的五行提法,說什麼「水中補火」,「升木培土」等。


從一般理論看來,水火是相反的,要補火便不能益水;


木是剋土的,要培土就應該抑木,但薛氏卻把它反過來,和一般的見解不同,你說他是唯心論嗎?


不可否認薛氏著作裡面有很濃厚的唯心成分,但在這裡卻認為它比一般習慣套用陰陽五行的人高明得多,因為薛氏根據部分衰弱病人專用補火的辦法出了毛病,而在兼用滋水中促進了症狀的好轉,使由衰弱狀態轉變為興奮狀態,所以提出「水中補火」的說法;


同時薛氏也看到部分病人,經過加強神經管制機能(升木)以後,消化力大為旺盛,因而有「升木培土」的提法,像這樣根據實際材料來充實陰陽五行的做法是應該被允許的,不應該把它看作怪論邪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4:58 | 只看該作者

十、正確對待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


第三種情況是:


陰陽、五行就是一種概念,沒有或絕少事實作基礎,而被演繹地套在許多病理生理現象上。


如《內經》裡面說肺病的人「丙篤丁死」(丙,丁日屬火,肺屬金:


火能剋金,故有此說),心病的人「壬篤癸死」壬。


癸日屬水,心屬火,水能剋火,故有此說)等;《傷寒論》裡面說太陽病的治癒應該在巳,未(即上午),陽明病的治癒應該申,戌(即下午)間;《內經》還說人的頭所以圓,足所以方,是因為法像天地。


像這些都是按照一般的五行生剋關係,被機械地套在具体事物上面,反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存在和本質,不能反映事物相互間的真實關關,因而它們應該屬於唯心論的範疇。


總之,陰陽五行在中醫學術中有著長久的歷史,它在總結中醫經驗,使中醫學術系統化方面起過重大作用,但它有合理的核心,也有唯心的渣子,我們要識別它那一部分是合理的,那一部分是唯心的,主要是根據它是否反映了事物的規律性,是否有客觀事物作基礎;


而且進一步還要辨明它的事物基礎是多是少,以多少來判斷它價值。


當然這樣作,是需要相當工夫的,尤其需要有臨床經驗才能逐漸認識它。


要想專從理論上來判斷它的唯心、唯物是比較困難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0:55:15 | 只看該作者
全篇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0:51 , Processed in 0.4218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