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要為傷寒、溫病之爭所困惑】
從傷寒發展到溫病,這是歷史的具體條件所決定的。
傷寒學說進入到宋代以後,由於民族体質的變化日趨明顯,病種的增多,傷寒學說漸漸不能完全適應當時保健事業的要求,甚至由於傷寒學說威信太高,以致有盲目搬用方藥而發生過一些流弊。
金代劉河間指出傷塞,疫厲應該有所區別,如果對疫厲誤以麻黃桂枝解表,「不僅不解,其病反甚而危殆矣」。
元代王安道對這問題提得更尖銳,他說:
「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本不欲用於夏熱之時也,春夏雖有惡風、惡寒表症,其桂枝麻黃湯終難輕用,苟不慎而輕用之,誠不能免夫狂躁、發黃、衄血之變」。
明代吳又可氏還從病因學說上,說明傷寒與瘟疫的區別,他說「寒、熱、溫、涼,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如秋晴多熱,春雨多寒,亦天地之常事,未必為疫也。
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其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者即病。
邪自口鼻而入,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
總之,溫病學說是經過長期實踐,在不斷接受和批評傷寒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溫病學說比傷寒學說是進步了呢,還是倒退了呢?
我認為是進步了一些。
它的進步首先表現在關於病原的見解,如吳又可氏所謂「天地之厲氣」,確比專從氣候季節變化來解釋急性發熱病病因要進步得多;
其次,溫病學派認為病邪「自口鼻而入」,確比自肌表而入的見解高明一些;
再次溫病學派發現多數急姓發熱病開始多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再進一步就會引起精神意識的某種改變,因而發現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和溫病「由衛面氣,由營而血」的發展規律(衛分氣分是一般性的全身症狀,營分、血分則是重要臟器受侵害的表現。
營分症多屬神經系症狀,血分多屬皮下出血,吐血,衄血的症狀),這種規律應該說此傷寒六經的說法更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