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彌撒曲】 RequiemMass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樂曲類型名。
為追悼死者而作的彌撒曲,並以彌撒時之進堂詠(Introit)其拉丁原文第一個字「RequiemAeternamDonnaEisDomine」(賜他們永遠安息哦主)為這種彌撒之命名,拉丁文的安魂彌撒雖然是屬於宗教儀式音樂之一種,但他的標準形式到特倫特宗教議會時(TheCouncilofTrente,1545-1563)才訂立。
彌撒音樂程序包括彌撒和普通彌撒,進行的次序為進台經(Introit)(特);
垂憐經(Kyrie)(普);
升階經(Gradual)(特);
詠唱歌調(Tract)(特);
繼敘經(Sequence)(特);
獻祭經(Offertory)(特);
歡呼頌(Sanctus)(普);
聖哉經(Benedictus)(普);
羔羊經(Argus)(普);
聖餐經(Communion)(特)。
十五世紀複音音樂時期留存最早的安魂彌撒是奧凱根(Ockeghem)的彌撒曲,複音音樂的安魂彌撒沿用特別彌撒部份,但有些普通彌撒會省略,並隨著各教區的當地習慣而選擇不同的曲目。
文藝復興時期的彌撒是以格雷果(Gregorian)聖歌的形式為基礎,十七世紀後的安魂曲是以伯勒斯汀那(Palertrina)的音樂形式為主,音樂的內容也增加了戲劇性。
十八和十九世紀,莫札特(W.A.Mozart,1756-1791)、白遼士(H.Berlioz,1803-1869)、威爾第(G.Verdi,1813-1901)等音樂家都寫了很有名的彌撒曲,威爾第的安魂彌撒(ManzonRequiem,1874),除了在教堂中領唱外,還在歐洲的歌劇院和音樂會中演唱。
十九世紀之後的安魂彌撒形式更為自由,當代知名度最高的安魂彌撒作曲家適杜魯非(MauricDurufié,1947)有些命名為安魂彌撒曲的音樂,也不一定與教堂的典禮有關,例如布瑞頓(B.Britten,1913-1976)的《戰爭安魂曲》(WarRequiem,1962)和斯特拉溫斯基(I.Stravinsky,1882-1971)的《安魂頌歌》(RequiemCanticles,1965-1966),都是獨立的音樂作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