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帕芙洛娃,安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3 02:4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帕芙洛娃,安娜

 

Pavlova,AnnaPavlovna(1881-1931)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人名。

 

俄國芭蕾舞者,在她死了50年後仍被後世視為最完美的芭蕾伶娜,對於發展芭蕾及喚醒世人對它的品味比誰貢獻的都大。

 

她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家庭貧窮,健康脆弱,趁一次聖誕節的機會,媽媽帶她去馬林斯基劇院(TheMaryinskyTheatre)看《睡美人》的表演,興起她對古典芭蕾的熱愛及保衛的天職。

 

十歲時被聖彼得堡帝國劇院學校(TheSt.PetersburgSchoolofTheImperialTheatres)錄取,她的主要老師有強生(Johanson)和葛特(Guerdt)。

 

帕芙洛娃以童星之姿開始她的舞蹈生涯,她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在裴堤帕(Petipa)所編的《兩顆星》(TheTwoStars)中之獨舞者。

 

1898年她在畢業公演中的優異表現,已被視為將成氣候的舞者,有表演的天份加上純正的技巧。

 

1899年在馬林斯基劇院(TheMaryinskyTheatre)成為首席獨舞者,1906年晉生為首席芭蕾伶娜。

 

湊巧米契爾.佛金(Fokine)正在振興俄國芭蕾舞蹈,帕芙洛娃當然加入此運動,但是卻不削減她對傳統古典芭蕾純正技巧的鑽研,在恩利可.卻革堤(EnricoCecchetti)的指導下努力不懈。

 

1907年隨佛金去莫斯科巡迴演出,1908年會同艾都夫.波姆(AdolfBolm)在西歐舞團(WesternEurope)演出。

 

接看隨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TheDiaghilevBalletRusse)到德國及巴黎演出。

 

在巴黎演出的《仙女們》(LesSylphides)造成極大的轟動,她功不可沒。

 

在狄亞格烈夫舞團前,佛金已為她編創了許多重要角色,例如《天鵝》(TheSwan)、《阿爾米德小屋》(LePavillond´Armide)及《蕭邦尼亞娜》(Chopiniana)……等。

 

其中最著名的為《垂死的天鵝》(TheDyingSwan),成為帕芙洛娃永遠的形象標記。

 

1908年她第一次在波姆舞團演出《天鵝湖》(SwanLake)之雙人舞,隔年第一次演出整齣芭蕾(wholelengthBallet)。

 

1913年她也離開馬林斯基劇院。

 

或許她成為世界著名的舞蹈巨星,是因為她並不屬於任何舞團,還有她的個性強烈的足以掩蓋任何可能對她的編舞者的光芒。

 

她的舞蹈生涯被肯定的舞作包括:《舞蹈》(TheDance)、《天鵝》(TheSwan)、《動作概要》(TheEpitomeofMovement),僅只於此。

 

除了《天鵝》,她的劇照比她的表演還有名,她的舞碼並不為當代所認同。

 

帕芙洛娃變成一幅圖像,既非一個芭蕾伶娜也不完全為舞團的團長。

 

事實上她必須對她的舞碼負一部分責任,她所編的舞可信的有14部,從《蝴蝶》(LePapillon,l910)到《化裝舞會》(Masquerade,1926),最有名的是《雪片》(Snow-Flakes,1915)、《蜻蜓》(Dragonfly,1915)及《秋葉》(AutumnLeaves)。

 

將大自然的動作和芭蕾舞技巧的關係串在一齊,是蠻感性的作品。

 

人們對她有一個苛刻的指責就是音樂、舞台設計與編舞的手法都太平凡,然而她卻有能力使最平凡的作品重獲生命,充滿詩意,頗具真摯性及美感。

 

她的部分神秘在於她規律性的巡迴演出,其範圍不僅在紐約-費城-波士頓,還包括美國各地。

 

她和她的舞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外的南美、日本、中國、爪哇、印度、新奧爾良和澳洲演出。

 

不管在那裡、任何情況;

 

劇場豪華還是破爛;

 

觀眾水準高雅還是粗俗,她照跳不誤,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和狄亞格烈夫不同的地方是,狄亞格烈夫針對巴黎、倫敦、蒙地卡羅及歐洲的其它成市的知識分子,而她卻是將舞蹈的藝術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研究及學習當地的風俗民情,所以她曾和日本老師工作,與印度最偉大的舞蹈家烏岱.山-卡(UdayShan-Kar)合作過。

 

她通常和四個伙伴工作──米凱爾.摩金(MikhailMordkin,l909-1911),羅蘭.諾維可夫(LaurentNovikoff,1911-),亞力山大.沃利尼(AlexanderVolinine,l914-)及皮耶.芙拉第米若夫(PierreVladimiroff,1927-1931)。

 

她的舞團原本由俄國及波蘭女舞者組成,逐漸將斯拉夫的熱情,改由大不列顛的訓練和紀律的英國年青女舞者代替。

 

她常抱怨:「為什麼嘴唇緊閉,面無表情?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不管她的脾氣如何,她還是對她們蠻具母愛的,給予令人讚嘆的訓練,某些舞者仍繼續以此方法教導她們的學生。

 

她的兩組團員負責傳播帕芙洛娃的舞蹈概念,同時協力推展恩利可.卻革堤(EnricoCecchetti)的義大利派技巧,他們日後都成為世界(美國)芭蕾的名師。

 

例如:摩金,諾維可夫,瑟吉.吳瑞斯基(SergeOukrainsky),安德亞.帕芙蕾(AndreasPavley)(在芝加哥),米瑞爾.司圖亞(MurielStuart),喬易斯.可(JoyceColes)……等等。

 

加上加入舞團的美國舞者回美國後,他們大致上對不同的舞蹈形式非常有影響,包括于伯.史托維(HubertStowitts)(以表演者和藝術家著名)及「東岸」(TheEastCoast)最重要的節目主持人卻斯特.黑爾(ChestcrHale)。

 

特別要提的是離開帕芙洛娃的舞者大多在表演歌舞劇或大眾化舞蹈,而非古典芭蕾或舞劇舞蹈。

 

帕芙洛娃的形像,也透過她l916年在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1Studio)所拍的默片《波特奇啞女》(TheDumbGirlofPortici)而聞名於世,透過報上的許多訪談,帕芙洛娃對舞蹈、流行、健康及自然文化的觀感,曾是新聞界主要的報導內容,特別在廣聞臺(TheHearstChain)上好幾年。

 

在藝術上,除了尼金斯基,瓦司拉夫(NijinskyVaslav),帕芙洛娃也是世人最愛模仿的對象。

 

從1910至1930年間,一些帕芙洛娃的諷刺劇,幾乎在百老匯每齣輕鬆的歌舞劇中出現,另一方面倫敦的許多音樂喜劇也經常表演。

 

在她生前及死後多年,一直是舞壇和大眾媒體歌詠談論的主題。

 

最後以其師恩利可.卻革堤的一句話來顯露她的神秘:「我可以在舞蹈上什麼都教她,但是帕芙洛娃卻擁有只有上帝能給她的東西!」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3:07 , Processed in 0.32812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