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靈祭】 Pasta´ay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儀式名。
「矮靈祭」(Pastaay)亦稱「矮人祭」,是臺灣原住民賽夏族(Saisiat)最盛大之祭典。
該族群是現今原住民中人口最少者,據相關記載言,現約有四千餘人,分佈於新竹縣五指山與上坪溪上游的五峰鄉區(稱謂北群)及苗栗縣中港溪上游的南庄與獅潭兩鄉丘陵帶(稱謂南群),少部份移居其他城市。
該祭典是在祭拜矮人族;
傳說與賽夏族為鄰的矮人族古時經年前來指導族人農耕,歌舞等事宜。
因此成為賽夏族每年豐年祭時受邀之上賓。
但因有一次在豐年祭夜矮人污辱了賽夏婦女而引起族人的震怒,於是在矮人歸途中休息處設計陷害,將橋鋸斷,使矮人墜落深谷。
其中僅存活兩人,男名曰達愛(Ta□ay),女名曰多外(Taway);
他們兩人將對賽夏族人的告誡,訓誨與叮嚀等編入祭歌中傳授於賽夏族,且警告其如未遵守訓誡,族人將遭詛咒,農作會歉收,族群將會滅亡等。
賽夏族人因心存畏懼乃將原有之豐年祭改為「矮靈祭」。
每年舉行一次儀式,日據時代更改為兩年一次,直到現在。
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日。
祭典前一個月南北兩群祭團得結芒草約祭期(芒草為賽夏族辟邪物,祭典期間家家戶戶放置芒草結或繫於臂上以祈平安)祭典共需四天三夜,分為迎靈、娛靈、送靈三種儀式;
首日天未亮前由主祭(朱姓長老擔任)帶領族人於屋外插有大旗幡(Sinnadun)的一座圍欄處主持迎靈儀式(此時有對外不公開之禁忌),向著東方行儀。
入夜後開始允許外人參與娛靈之歌舞,每天儀式時間皆由日暮始至翌日日出後結束。
該祭典歌曲共有十五首,包括有卅四節兩百二十九句,結構龐大,為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藝術瑰寶。
舞蹈隊形為圓形,首先由長老開舞,引導族人一一加入,其他眾人加入後常圍成數層同心圓,交叉牽手,舞步向反時針方向移動;
主要步法有兩種:一、合著節奏兩拍子重踏右足;
右足右側用力前踏一步同時臀部上推,左足隨之右移一小步。
第二拍右足右側後重踏一步臀部再上推一次,左足亦隨之右側小移一步。
如此前後重踏右足時,臀部蹺動使臀鈴作響(臀鈴為賽夏族歌舞衣飾特色)。
二、另一種舞步是跑步,如歌曲第五首(桃李樹)在圓形隊伍頭尾有代表姓氏的肩旗(又稱舞帽(Kilakil),隨著舞隊的擴散與聚集的動態跑步。
有時亦有向中心捲入或捲出如漩渦似的奔跑,另外亦可向反時針方向前跑,四拍再退後跑四拍。
肩帽的布如撕裂的棕葉飄飛,上繫有鈴鐺,配合最外圈舞隊人身上響動不停的臀鈴聲,使歌舞進入高潮,族人視為命脈持續之聖典。
舞蹈首日迎靈跳《團圓舞》次日娛靈跳《豐年舞》追思祖德,第三天送靈跳《酬神舞》勸善謝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