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10: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46 編輯

桂附八味丸方證散議

 

(一)桂附八味丸,首見於仲景《金匱要略》,但古今方名略有不同。

本方於《金匱》書中凡兩見:先見於「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篇,名曰「八味腎氣丸」。

又見於「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篇,刪去「八味」二字,僅名「腎氣丸」。

因此方首出《金匱》,後世稱之為「金匱腎氣丸」,此名至今尚在沿用。

現時之「金匱腎氣丸」與仲景原方不盡一致,已略有變動,故有改稱「桂附八味丸」者。

《金匱要略》之腎氣丸藥用:「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其所治證為「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及「轉胞」而「不得溺」者,用腎氣丸於補益腎氣之基礎上,「但利小便則愈。」

可見桂枝於此方中不僅有協助附子以溫腎臟之效,更重要者在於增強膀胱氣化,以利小便。

但後世之腎氣丸,多用以治療腎陽虛衰之證,常不兼挾水液代謝障礙,故不用桂枝而用肉桂,以增溫腎納氣、引火歸元之力,更有利於腎衰陽虛內寒或虛陽浮動之證。

原方中乾地黃改用熟地,則滋腎之功尤勝。

古時之乾地黃即今時之生地黃,古之生地黃則為今之鮮生地。

故仲景之百合地黃湯方可用生地黃搗汁,職是故也。

仲景何以於腎氣丸中不用熟地,余未加考證,似漢時尚未發明加工熟地之法。

熟地滋補真陰、攝納腎氣之功遠勝生地。

如清代許松如於《診余脞談》中曰:「徐洄溪、陳修園輩,以熟地柔膩滯胃,宜人丸劑而不宜入煎劑,引古以為證,此拘牽之說也。余見腎虛宜填納而胃氣不弱者,服之利益甚大。佐以流動之品,絕不礙胃。且應用熟地之時,即以枸杞、女貞、龜版輩代之,效力亦遜,詎可懸以為禁,沒其功用乎?」

許氏所說為臨證有得之言,皆從經驗中來。熟地滋膩礙胃之弊,除「佐以流動之品」而外,尚有重用一法。

蓋熟地少用則滋膩,多用反不礙胃。

所謂多用,即每劑或每次單服用至30g即可。

此余臨證屢經試驗,乃歷歷不爽者也。

世傳有用熟地拌砂仁之法,法非不善,而虛損症常多脾腎雙虧、胃氣傷殘者,雖些少砂仁亦難接受,不如上法為妥。

但熟地服用不當以致胃氣膩滯、經絡壅塞者,又非砂仁、沉香不能開。

有腎陰虧極、虛陽上浮者,舍熟地難能滋填攝納以歸窟宅。

余曾治一虛損症,真陰虛衰而致倦怠乏力,吸吸少氣,上重下輕,頭腦昏沉不清,腰酸肢軟,遺精頻頻,納差神呆,余於其對症方中加熟地30g,首次服藥後即覺有氣自頭中下降入腹,立見頭腦清醒、精神倍增,腹笥充實,兩足有力。

以後續服前方,胸腹經絡之間,常有氣機走動之感,不用熟地則不見氣感,此乃熟地招納虛陽下歸之效。

由此可知,真陰虛衰者,要非熟地無以為用。

無怪乎景岳好用熟地,致有「張熟地」之美名,不為無因。

熟地之選材加工炮制方法,對於藥效至關重要。

王汝霖曰:「惟此丸(桂附八味丸)中之熟地,必須用九煮九蒸九曬制極透者,否則無效。有心活人者,須自製為妥。」

此說聊備一格,姑且存而勿論。

 

(二)桂附八味丸之方義解釋,多屬隨文敷衍,未抉精要。

如《醫方集解》釋曰:「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茱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山藥清虛熱於肺脾,補脾固腎;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惟附子、肉桂,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故加入六味丸中,為補火之劑。」

又如《醫貫》曰:「熟地、山萸、丹皮、澤瀉、山藥、茯苓、皆濡潤之品,所以能壯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潤之物,能於水中補火,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養,則腎氣復其天矣。」

以上釋義,皆就腎臟本身之生理病理及方中諸藥之功能而言,固屬不謬,然則難免有淺近之嫌。

而尤在涇於《醫學讀書記》中論六味地黃丸則曰:「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氣浮者多熱,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

腎氣虧損,陰陽失調之病理中,屬腎陰虛耗者,必致陰不戀陽而虛陽上浮,若單以熟地滋填攝納猶難招浮陽歸於窟宅,故佐苓澤以引導下降,直趨命門。

尚有散見之浮陽,則以丹皮清之。

由是陰陽重歸和合,水火繼續交媾,而復其生理之常矣。

據此,方中茯苓、澤瀉,非僅為通利小便而設,仲景制方有出神入化之妙,而錢仲陽將八味丸去桂附而變為六味地黃丸,立滋補真陰之祖方,乃深得個中意趣者。

故用方之時,更須斟酌盡善,不宜隨便刪除澤瀉,易以他物。

澤瀉除用以利水之外,李時珍謂其還具固精之功,可治遺泄。

而腎精為腎中陰陽二氣之物質基礎,無論腎陰虛症或腎陽虛症,必然波及腎精,因而固護精氣實為治療腎氣虧損必不可少之環節,而於全方中雖地、萸、山藥皆兼此能,而無突出之效,惟有澤瀉獨擅其功,是以仲景用澤瀉不特治水而已,自有更為重要之作用在。

澤瀉固精止遺其功獨特,單味煎服即可取效,一般每次用10g即可。

余曾治一少年,遺精頻作,諸藥罔效,以致神思恍惚,記憶減退,讀書成績節節下降,其母深以為慮,央余設法治療。

余囑每日以澤瀉30g煎服,連服七天,從此不再遺泄。

一周內服用澤瀉200余克,未見任何不適。

《本草綱目)渭此物宜於濕熱遺精,其實用於虛證亦效,第虛證宜辨證選加熟地、山藥、枸杞、沙苑之類,則效驗更彰。

澤瀉具止、通兩種功能,除固精止遺之外,還善治前列腺肥大之排尿不暢以至癃閉。

是以說明六味地黃丸,桂附八味丸用澤瀉,並非僅為利水一端而已。

倘仲景腎氣丸中用澤瀉只為通利小便,則後世之用六味、八味多為單純腎虛而設,理宜效景岳之左右歸,去澤瀉而不用之,何以直至今時,六味、八味方中,仍用苓澤哉!

錢仲陽將腎氣丸方去桂附而成補陰之祖方,而卻留利水、傷陰之澤瀉,抑何不思之甚也!

可見此方(六味丸同)中用澤瀉,其意至深,既能降上升之浮陽,又可攝下流之陰精,更能於生殖系統散結、消炎、決癃排尿,不可以其「能瀉澤中之水」而淺之乎視之也。

然腎虛兼見津液損傷者,則不用苓澤為宜。

 

(三)腎為先天之本,中含真陰真陽,就形質而言,陰陽即水火也。

趙獻可曰:「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道焉。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

昔賢每以卦象易理以釋岐黃之學,以坎卦象於腎,卦之上下各為陰爻而中間則為陽爻,以明腎中陰陽水火,含蓄交融之義。

而坎中一點真陽,亦稱命門之火,為人身生命之根,景岳於「大寶論」中振筆捷書:「天之大寶惟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是以命門之真火於人身最為重要也。

然朱丹溪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奠定滋陰學說之理論基礎。

其實,腎中陰陽二氣皆不可偏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真陰為真陽之物質基礎,無陰則陽為獨陽;而真陽又為真陰之發揮運用,無陽則陰為孤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孤陰獨陽必致陰陽離決。

故陰陽二氣對於人身,皆至關重要,不可執此以廢彼。腎中真陰真陽並不等量齊觀,雖有參差,但在健康人體,兩者不斷處於交融協調之動態平衡中。

陽火剛勁,秉乾健之運;陰水滋柔,具坤順之德。

因而,在正常人體,以水多火少為順。

近賢彭子益於其遺著《古方推論》中曰:「腎中水火二氣,水氣多於火氣為順。緣人身中氣,為身體整個運動之樞機,腎氣為中氣運動之始基。水氣多於火氣,火藏水中,乃能生氣。若火氣多於水氣,水氣不能包藏火氣,火氣遂直衝上越,運動遂滅。」

寥寥數語,已將腎中水火二氣之交融平衡關係點破真蒂。

故「此方附子極少,山藥地黃丹皮茱萸獨多,即是此理。

然人身陰陽二氣,陽火易盛,水寒易散,而真陰極難滋填。

故有「水多生寒之病,用附子以溫水寒,一劑便奏全功。若水少補水,一年半年尚難補起也」之說。

中醫五行學說中,有生剋制化規律,將五臟六腑之關係,統一於一個有機整體之中,腎臟亦不例外。

按五行理論,肺為腎母,肝為腎子,心為所勝,脾為所不勝。

其中對於腎臟生理關係最大者,無過肺肝兩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則補肺可以益腎之虛,瀉肝可以泄腎之實。

然肝腎為母子之臟,肝木既可子盜母氣以虛腎,亦可回饋奉養以益之。

故治腎虛之證,須兼顧肺肝,始為周全。

彭子益先生對此研究甚深:「腎氣丸補金潤木滋腎水,又用附子溫腎陽。凡陰液不足,腎陽又虛之病,總以此方為大法」。

不僅腎氣丸具有金水相生、肝腎同源關係,即六味地黃丸理亦一致,錢仲陽將腎氣丸方去桂附,名六味地黃丸,專治腎水不足,極有功效。

彭子益曰:「而不知全是補金潤木之功。補金以培生水之源,潤木以杜耗水之路。腎水有生而無耗,故腎水足也。再於水中補火,水中有火則生氣,此腎氣二字之起源也。腎氣者,元氣也,中氣之根也。」

可見腎中真陰真陽,與其他諸臟,尤其肺肝二臟,有其生剋制化關係,故一旦發生疾病,必須考慮並利用五臟之相互關係以為治,始更切合實際。

本文中引彭氏之論較繁,並非故意引襲,彭氏「人身中氣為人體整個運動之樞機」及「腎氣為中氣之根」二語,精闢揭示人體先天後天之關係及其在生命活動中之重要作用,同時深刻揭示虛勞病證之治療首重脾腎之理論根據,對於先賢「補脾不如補腎」、「補腎不如補脾」之爭,細繹此文必有心得。

進一步考慮五臟之間之平衡協調,則理無余蘊而治無不中矣。

明代綺石先生亦早已認識並宣導運用五臟關係以治病。

其治虛勞一症,從陰虛陽虛兩者入手,但不直接補益腎臟。

而是陰虛之證養其肺陰,陽虛之證益其脾氣。

腎陰不足,養肺陰以滋化源,此虛則補母之法。而補脾以治真陽之虛,有火土相生之妙。

理雖如此,而病已涉及先天,不治其腎終非其治。

綺石於《理虛元鑒》中將陽虛成勞歸納為三種類型:「日奪精,日奪氣,日奪火。」

而最後以「急救中氣為先,將『陽虛三奪統於脾』。」

須知虛勞之病症及肝腎者,常兼真火衰微,純補中氣恒見病情好轉而難徹效,觀彭氏之論其義自明。

至於桂附之雄烈,不宜於久虛之體,自可改用柔潤之品,正不必執定桂附也。

真陰損傷之人,用六味丸滋陰,亦宜參酌肺肝。

蓋六味地黃丸為陰凝之物,易礙胃氣,而肝木具疏泄之能,可以疏達土氣。

故彭氏倡言:「六味地黃丸補水,不如歸芍地黃丸補水功大而活動」,因「歸芍活動木氣,不用活動木氣之藥,必凝胃矣。」

同樣「肺為陰根,肺陰足則全身津液自足。」而肺為腎母,有金水相生之妙,陰虧及津者,更宜於六味丸中加西洋參、麥門冬,謂之參麥地黃丸,亦有稱為八仙長壽丸者。

現代成藥則以北沙參易洋參,則更易推廣使用。

 

(四)王汝霖曰:「腎為人生之最重者也,腎中藏一水一火,左腎屬水,水生木,木行春令,為萬物發生之源。右腎屬火,火生土,土為萬物之母。故腎為五臟六腑之總樞紐,最為重要,不可不補,以遂其生生不息之機也。且腎為坎水,不易滿而易招損,故腎一虛,而百病叢生。」


然則腎虛而宜用桂附八味丸之指徵若何?

王氏之經驗為:「凡脈見浮濡、浮虛、浮大、浮散,或微細短弱,或數大無根,左虛於右,或尺脈無根者,每用桂附八味丸治之,無不效驗如神。」

《筆花醫鏡》則詳列本方之適應證候:「腎之虛,脈左右常細軟。其症為頭痛、為耳鳴、為耳聾、為盜汗、為夜熱、為健忘、為咳嗽、為喘、為吐血、為腰痛、為腿酸足軟、為目視無光、為大便結、為小便不禁、為戴陽、為久痢久瘧。」

彭子益則曰:「人年四十以後,善保腎家,左脈充足,皆能有八十以上之壽。因水足乃能有藏火之處。水虧不能藏火,中氣失根,則陽氣飛越,中氣消散,無藥可回也。」

 

(五)臨證所見,有腎陽虛而不宜用桂附剛藥者,尤其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辛烈異常。

故《理虛元鑒》論「陽虛三奪」謂「回衰甚之火者,有相激之危。」

關於此點,彭子益經驗豐富,議論極精:「附子純陽,其性上升。

如水寒不大而多用附子或水不寒而誤用附子,附子下嚥,能將腎中陽根拔動而起,使水氣從此不能包藏火氣,為禍不小。」

如遇此等情況如何處治,同:「除純寒之證不能不用附子外,其內傷腎陽不足,腎並不寒之證,莫如用甜蓯蓉、巴戟天.柔潤和平益腎之品,以代附子,最為妥當。豬腰子不去膜,用生黃土拌濕包固,柴火燒熟放冷,胃強者嚼食腰子,胃弱者將腰子煮湯食。」

「此方溫補腎陽,和平力大,凡先天不足,與腎家陽虛之人,皆可奉為再造之寶。」然豬腰子雖為和平服食之物,而終帶溫熱之性,食多熱動者,可配養陰之品。

如患者陽虛而難受桂附八味丸者,彭氏尚有單服甜蓯蓉法:「剪碎吞服一錢,水火雙補,可代腎氣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19: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47 編輯

淮牛膝功用別傳

 

二十年前,余適在一病家出診。

正值該處房屋大修,有一年過半百而身材魁梧之建築工人進屋與余坐談。

言語之間,余覺其頗諳醫藥,於是談興漸濃。

彼則健談而直率,曾謂余曰:其原籍在安徽,其母於當地最大之中藥鋪做保姆數十載,因此略知藥理。

該工因職業故,患腰肌勞損,腰痛常作,時感牽強不適,俯仰維艱。

雖時常服藥扎針,而終乏效機。

及至中年,病漸加重,不僅影響工作,即生活起居亦受限制,頗以為苦。

由是尋索家中備藥,惟得淮牛膝一包,重約半斤許,傾入鍋內,加水煎熬後,於晚間連飲四大碗,隨即就寢。

睡中漸覺腰部重著,疼痛陣陣加劇,直至劇痛難忍。

因而內心極感惶恐而不知所措,但事已至此,不得已只能咬牙隱忍,聽天由命。

痛極則人倦,倦極則熟寐。

及至酣睡初醒,天已大明,不但疼痛全消,且腰間倍覺輕鬆舒適。

從此以後,無論天陰天雨,或是重力勞苦,從不再覺腰有病痛,多年宿恙消於一旦,真可謂其效若神矣。

然如此過量進服.雖然覆杯即安,而終非穩妥之法,宜師其意,慎始而謹終之可也。

彼雖粗工而頗有慈悲濟世之心。

願將家中秘守之治梅毒方公渚於余,以拯失足之人。

其胞兄曾於孤島時期涉足花柳身染梅毒。

經其母之店主用秘方治之得愈。解放之後曾一度復發,其母又往求藥。

店主曰:「我已退休,子孫不業藥,祖傳秘方當行諸於世矣。」

遂告之曰:「采鮮准牛膝全草一大捆,洗淨後揩去水,打取自然汁,每日飲服一大碗,直至痊癒而止。」

其兄如法服之,加以善自珍攝,競得根治焉。

李時珍於《本草綱目》「牛膝」條下云:「牛膝乃是厥陰、少陰之藥,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治癥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產諸病,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歟?」

用牛膝治腰肌勞損,既取其去惡血之力,又取其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未越出中醫傳統理論之範疇。

而新鮮淮牛膝取汁飲服,以治梅毒,為諸書所不載,固是獨具心得之經驗秘法。

若此法確實有效,則可推測鮮牛膝尚具解毒殺菌之能。

記之聊備一格,以待有緣者之驗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23: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48 編輯

鮮人中白治跌打損傷奇效記


人中白一物,藥店備有乾品,其功用不外清熱解毒、祛瘀止血之功。

多用於咽喉腫痛、牙疳口瘡、咯血衄血等症。

余少年時於故鄉無錫聞長輩言,凡有跌僕內傷者,以大鴨蛋一枚去殼後傾入男子夜間用以儲尿之「夜壺」(陶土所制)內,加水適量,將壺放於爐火上加熱,至蛋熟倒出食用,謂有良效。

余不解其用「夜壺」之意,詢之長者,謂尿垢可以療傷。

惜徒聞其說,未見其事。

至1968年問,某居委會主任周老太,在一次群眾活動中,不慎被人潮擠倒而跌地,胸上被他人用腳踩傷,驚呼間,踩者盡力將腳縮住,被踩者已頓感疼痛如撕,呼吸窒塞。

急送某醫院住院,經攝片檢查。未有骨折及內臟損傷。

並用中西醫雙重措施處置,四天後並無進展,胸中痛悶如故,遂自行出院。

該居委會有一幹部告之以其故鄉蘇北之民間秘方:內服鮮人中白。

幸彼時小便池中尿垢甚厚,隨即刮取一小盆,以紗布包裹之,放自來水中揉搓漂洗,去淨黏液,將剩下之渣質,撕成小塊,復摶成小粒,得大半飯碗。

待藥準備就緒,已下午四時許,隨即以黃酒送吞,由於心理作用之關係,實在難以下嚥。勉強服下三分之二後,胃中泛惡頻頻,於是停服而就寢。

翌日晨起,呼吸已暢,胸痛如失,然胸膺皮膚表面痛不可觸。

余往視之,見其胸部表皮盡現深藍色,全無完膚。

此乃內傷外發之象,內在之瘀血,由表皮走散,其病由此痊癒。

數日後,皮色漸退,傷亦霍然,且絕無任何老傷後遺現象。

余初意為尿垢乃至賤之物,不料竟能有此大用,可見世間學問無有底止,格物之理始可致知。


人中白於《本草綱目》中亦名「溺白塹」,於其功用及所治病證中,亦未涉及療傷一端。

上述方法純係民間經驗之法,然其療傷效果確實而可靠,當是人中自具有修復損傷之特殊功能,足可補諸家本草之未逮。(淩波按:曾得一傷科秘方:諸症已和,而痛未止,可用尿熏。現在結合此例,其實原理大致相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26: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0 編輯

龍眼殼核有妙用


龍眼肉鮮者潔白晶瑩,質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驪珠之譽,堪稱果中珍品。

而乾者養心安神、聰明增智、開胃益脾、補虛強身,又為醫家恃重之物。

然龍眼之外殼及內在之核仁,無論作果充藥,皆棄而不用。

其實,龍眼之殼、核,俱是藥中良劑,藥效之佳竟有無可比擬與替代,非僅廢物不廢之謂也。


(一)


龍眼殼具散風疏表,涼血清熱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種皮膚病,如蕁麻疹、瘙癢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癢,功效不凡。

此法盛傳於錫山鄉間,其地位於無錫之南,瀕臨太湖,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蠶桑耕讀、物阜民豐。

原為無錫縣,現改為錫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見多處石橋上鐫有「梁溪某某橋」字樣,故以知之。

習醫後讀明代繆仲醇《醫學廣筆記=》,載有治梁溪某女子之醫案,大約即指此地。

某年,故鄉友人陳劍亮先生來電相告:其母於半年前患蕁麻疹,風團遍體,癢不可忍。

醫院予以抗過敏治療,內服藥物不效,即靜脈注射針劑,治療後可使減輕或緩解,然不久必復發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見應。

某日遇一人告以龍眼殼煎水洗澡,可望痊癒。

即覓得該物一大捧(錫地方言:以兩手仰掌仲指,兩掌盛滿物品為謂之「一大捧」。)

煮水澡浴,一次即見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癢止。

以後偶有發作,如上一洗即淨。

並謂此方不僅可治風疹塊,其他皮膚病同樣有效云。

1997年冬季有某機修廠退休十年之陳老廠長前來就診,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膚無故瘙癢,自視皮表光潔明淨,並無異常。

上床在被褥中越熱則其癢越甚,由局部數處,漸及全身,競至不能入睡,須待子時過後,陽氣漸盛,其癢勢方退,才可勉就枕席。

如此折騰旬日未已,所用藥物無非抗過敏之品,因不見大效,而懇余為治。余即授以龍眼殼洗浴法。

陳廠長隨購龍眼兩斤,剝下之殼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後當夜瘙癢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濃睡。

洗過三日,一冬來發,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過,此方之佳,可謂神矣。

某中外合資企業中方代喪某先牛,因眩暈時作前來就診。

其女兒、女婿均為西醫主任醫師,囑其服用中藥。

余斷為痰飲眩暈,投半夏天麻白朮湯而收覆杯即應之效。

至是年仲夏,體表遍發紅疹塊,皮膚科診斷為夏季皮炎,塗以洗劑,數日後依然如故,再來余處診治。

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後,即覺清涼之氣滲入肌膚之內,痛感、癢感、不適感漸次消散,翌晨自檢皮疹已漸隱退,為鞏固療效計,又洗二次,以後未見復發。


(二)


龍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勝,《便易經驗集》中有李平西所傳療「金刃傷」方: 「龍眼核剝去光皮,其仁研極細,摻瘡口即定痛止血。平西氏云:『此藥在西秦巴里營中,救愈多人。』按:龍眼核治金刃傷功效甚驗,查《本草綱目》及其他本草書籍俱未記載。可見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沒者不可勝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後,立即收取龍眼核,如法研為細末。

凡遇普通之金刃傷,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確非虛語。

且廢物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頭常備之藥。有一日,一女病人前來就診。

其在一周前與弟媳斗口,及至動武,被對方咬傷手背。

雖經外科多次治療,依然潰爛腐化,不能收口。

余為其洗淨創面,摻以龍眼核粉並包紮之。

次日換藥,潰口已明顯收斂,僅敷藥粉兩次便結痂而愈。

痂脫之後膚上不留痕跡,表皮光潔如初。

可見龍眼核之用,非僅止血定痛而已。

即此觀之,龍眼核之為物,猶藥中之璞玉也。

無怪乎王孟英之曾祖於(重慶堂隨筆)中亦盛讚其功:「其核研傅金瘡磕跌諸傷,立即止血止痛,愈後無瘢,名驪珠散,真妙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28: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1 編輯

針灸推拿氣功類


耳中苦鳴辨治癒


一、客邪耳鳴


青年徒工喬某,於1974年初冒寒外出,忽覺寒風猛然吹過左耳,耳中嗡然一聲,隨即噪鳴不已。

言語時耳中鳴響更甚,且覺有氣自左耳中出。

耳科未予結論,如此十餘日不止,於3月3日就治於余。

夫耳鳴一症原因多端,蓋耳者腎之竅,腎虛於下,陽浮於上則耳鳴,治宜滋填鎮攝。

若兼見心腎不交者,又當參以菖蒲、遠志,以開心火下降、腎水上達之路,此曹仁伯之臨證心得也。

相火寓於肝膽,遊行三焦,三焦與膽皆屬少陽之經,環繞於耳。

肝膽風火相煽,循經上擾,必病耳中苦鳴,清泄之法,又不可廢也。

而喬某之症,與此內發之病不同,乃風寒入於少陽經中,閉阻經氣而成上述見症,一經解散,病必自除。

治當疏解少陽以達其邪,即以毫針刺左側聽宮及兩手中渚,以撚轉法瀉之,針尚未出,耳中鳴聲已失。


二、風火耳鳴


打字員徐某,素體康健。

1975年春,已屆中年,常覺耳鳴盛於左側,入夜尤甚。

夜愈靜則鳴聲愈噪,深以為苦。

急急尋余為開耳聾左慈丸。

余告之曰:耳鳴雖是小恙,治法亦宜分別,或虛或實,最須審辨清楚,否則投劑不確,效必不彰。

無奈其執意甚堅,余思左慈丸即使誤服,亦不致釀成大禍,若非事實教訓,彼必不肯信服。

即疏方予服左慈丸,凡三閱月耳鳴依舊,復問治於余。

診得其六脈不衰,反多弦象,舌苔正常。

耳鳴作則如蟬聲高噪,止則遝無影蹤。

發時以手指緊按耳孔,則按之愈重鳴聲愈甚。

平時耳之前下方下關穴處常有脹滿不適。

余曰:此乃肝經之風火上擾清空,是實證而非腎虛也。

《經》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為取患側之耳門、中渚、下關三穴,行撚轉瀉法,留針二十分鐘,隔日一次。

首次針後,耳中鳴聲顯然減輕。連針五次,不復再鳴。


按:
耳鳴一症有虛實之分:客邪氣閉、痰火上擾、肝膽火熾等皆為實證;中氣虛憊、腎氣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虛陽上僭等則為虛證。

臨證之時務宜分別,辨證施治,可獲良效。

余治此證取穴以局部及遠端相結合,局部於耳門、聽會中選取一穴,遠端則取患側之中渚。

蓋耳為手足少陽經繞絡之地,聽會屬足少陽膽經,耳門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之俞穴,兩者相配善疏少陽經氣,有治耳鳴之良好作用。

病情嚴重者加針翳風、俠谿。

如因外感而致者,加外關、合谷;氣閉者加太衝;痰火內盛者加內關、豐隆;肝陽上亢加太衝、丘墟;氣虛加百會、氣海;腎虛加腎俞、關元,或加三陰交、太谿。

上述二例皆屬實證,一因風寒自外而入,襲於少陽經中,不能自行解散;一因肝膽之火自內而發,由下衝上,循經而達於耳中。

兩者病因雖異,而膽經受病、經氣被阻則一一也,故取穴相似而皆獲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31: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3 編輯

針餘瑣談


一、頸肌攣痛針即和


某紡織廠車間主任錢女士,余幼年同學之室也,年將半百而素來康健。

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覺右側頸肌疼痛,牽強不適。

急趨勞保醫院攝片,示頸椎第五、六、七椎骨質增生。

施用多法治療而症不解,遂急急趕至余處。

余查見右頸胸鎖乳突肌痙攣突起,按之痛甚。項後僵硬,頭部轉側則掣痛異常。

行走及上肢活動時,頸項不能協調動作。

先為針足三裏雙穴,以三寸針刺入,得氣後行撚轉提插二分鐘,然後留針。

次刺患側外關。

最後刺頸肌部,於痙攣處上下端及中間各刺一針,均以30號一寸半針刺之,手法同上。

留針三十分鐘,其間各行針三次。

起針後頸部即可轉動,頸肌明顯鬆弛,疼痛減輕過半。

共針五次,痛解肌平,頸項活動自如。

按:針經有「四總穴」訣曰:「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顏面合谷收。」頸椎病變所致之頸項不利或疼痛,若取列缺似不甚應,如針足三裏,則頸部之緊張立可鬆弛,此余臨證之所得也。

又按:頸椎病變時下患者甚眾,治法雖多,僅能減輕症狀,尚乏根治之術。

憶昔余從楊永璿先生學習針灸時,先生自創一法:以皮膚針(即七星針)密叩患者頸部病變處之體表部位,使有輕微出血,然後以特制之紫銅質火罐拔之,拔去瘀血,頸可立松。每隔二、三日治療一次,近期療效頗佳。

先生為當代滬上針灸學術界一代天驕,惜僅有《針灸治驗錄》一書行世。

七十年代初,余隨先生學習,蒙師厚愛,贈末學一冊,並以毛筆揮毫題簽。

余求先生加鈐「香士醫廬」印章,先生素自謹慎,余不敢相強而罷。

今先生仙逝有年,每見先生遺物,末學無不肅然起敬而心懷憶念也。

 

二、胸部摒傷循經取


新傷初起,以毫針刺之以疏通經氣,即有卓效。針灸書謂承山穴治一身之震傷,固是先輩經驗之談,然亦有不必拘泥者。

但依傷處所過經絡,以經取之,每常應手取效。

此舉一例為證:青年夏某,掮物不慎,左胸摒傷,左乳上方疼痛不已,呼吸牽掣,上休轉側時其痛更甚。

隨即來余處就診,余診視傷處無瘀腫,叩之按之則疼痛較甚,是傷在左乳之上,乃是陽明胃經所過之地。

遂取內關.以開胸中滯氣,左側豐隆,以通陽明經絡,以毫針刺之,得氣後撚旋數十下。

然後使患者轉側俯仰及呼吸吐納,皆無多大妨礙,疼痛已極輕微,僅略有不適而已,只針一次,翌日痛即消失。

 

三、指掐商陽治急驚


醫者以指甲重掐小兒穴位,以代替針刺治療疾病,謂之「指針」。

小兒肌膚柔嫩,穴位淺顯,雖僅掐之以爪,亦已足夠刺激量,雖不用針而病自去也。

余臨診間未嘗用此法,然曾目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見,故余記憶甚深。

六十年代後期,已忘為何年,余方行醫之初,夏月去故鄉探望長輩,某日中午赤日炎炎,爍石流金,余正閑坐屋前樹蔭下休息,鄰家一男孩,約七、八歲,赤膊跣足,行走於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雙目上翻。

余意識此為熱極而驚風急起。

然未經歷,身邊又無針具,竟不知所措。

其父聞訊,忙將患兒抱至樹蔭下,其母在側以扇降溫,並遣一青年速往鄰村請一「掐驚」之人。

少頃,來一農婦,年約三十餘,有掐驚之特技,故遠近聞名,有病必請。

余欲得其治法,緊隨其後細加觀察,見其兩手拇食兩指,各捏起患兒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約二分鐘,患兒四肢已不抽搐,兩目上視亦解。

囑多飲冷開水,莫再受熱,不受謝儀而去。

現此兒已及壯年,後亦未聞因驚而有他故。余所見之法極簡,竟有如此大效,倘非親臨,孰能信之!

而所貴者乃農婦也,作善不受人謝,其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脫俗矣。

 

四、特殊針法親驗記


余曾見一醫書,有以三寸針,直刺中脘,並向上下左右刺四針,以治肝硬化等頑疾之報導,然不見有能者。

後拜訪一針灸醫師,偶見為一患者針中脘穴,以三寸32號不銹鋼細針垂直刺入,三寸針體幾乎全部刺入穴中,隨即緩緩提至皮下,逐次向上下左右各刺一針,均刺入三寸深,不撚轉,不提插,不行任何手法,亦不留針,如此深針竟不剌傷內臟。

余先驚訝,繼則產生興趣,最後亦欲一試。

即付與診金,請作此針,彼欣然樂從,即為余照章辦理。

余覺針下僅有淺而成片之脹感,不如針四肢穴位針感往往成條索,並向遠處放射。

垂直下針時僅中脘有針感,向右刺時,則脹及右脅之下。

斜向左脅刺則針感在於左脅之下,向上刺則在劍突下,向下刺則在臍上。

針後中脘有輕鬆舒適感覺,余亦無他。

余曾屢欲為病人針之而資研究,然醫家對病人高度負責之責任心不容余作未有把握之事,故無經驗可談,僅記受針之始末如上,以供後來居上者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33: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4 編輯

腎虛感寒立時醫

 

針書云:

瀉合谷、補復溜,可以止汗;補合谷、瀉復溜,可以發汗。

余曾以合谷配復溜治兩例腎虛感寒者,俱以平補平瀉而立竿見影。


例一


鳳某正當中年,體質素健。

於1971年8月13日深夜一時許,遣人叩門邀診。其時正值秋令燠熱,而患者自裹棉被猶渾身顫抖,所臥之床隨之格格作響。

口中不時呻吟,且連連呼冷。詢知數日前有灑淅之感,自恃體壯,未予留意。

刻下則惡寒、頭痛劇烈,雖復厚被而全無點滴汗氣。

切脈浮緊,無瘧疾病史,亦無發熱證候。

余思此乃腎虛感寒,雖無房事損傷於先,而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諸症已具,是感受寒邪無疑。

而不發熱者,是正虛不能禦邪之明徵。

但其惡寒若此之甚,是正氣猶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見仍屬陽證,否則,必入三陰之途。

是時也,宜扶正以達邪,若僅解表無益也。

為刺合谷、復溜,針甫下,患者顫抖立止,惡寒亦減。

留針十五分鐘,病去七、八,於是出針,囑其安臥,至次晨則病去若失矣,以後亦未再發。


例二


一中年男子,素體。腎精不充,形色衰憊。

1989年秋房勞後即感畏寒、頭痛,體溫37.7℃,以感冒藥治之不效,針曲池熱亦不退。

遂取合谷、復溜,平補平瀉,夜間針一次,翌晨諸症全消。

越數周,復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尋愈。

以後亦未復作。

按:合谷配復溜治腎虛感寒效驗卓著,而其機理諸書皆未詳述。

余昔年於夏宇仁先生案頭,偶見「蜀彰明陳光昌景文先生」所著之《實用針灸學》,係1935年江陰承淡安先生「中國針灸學社」之油印本,為「東方針灸學社藏版」。

書中對合谷、復溜配穴及治病之精義,闡發透闢,俾來學受益良多。

余不敢自秘,錄之於下,以饗同好。

「合谷復溜,二穴止汗發汗,書有明文,針家皆知之。而其所以能止汗發汗之理,則多未知也,試申言之。夫止汗補復溜者,以復溜屬腎,能溫腎中之陽、升膀胱之氣,使達於周身而補衛自實也。瀉合谷者,即所以清氣分之熱,熱解則汗自止矣。發汗補合谷者,則以合谷屬陽,清輕走表,故能發汗托邪,隨汗出而解也。佐以瀉復溜者,疏衛外之陽,而成其開皮毛之作用也。至若陽虛之自汗,陰虛之盜汗,固與外邪有別,而合谷復溜亦能止之者,蓋亦以復溜非特能溫腎中之陽,亦且以滋腎中之陰也。尤有進者,寒飲喘逆水腫等症,余推詳其理,借用復溜以振陽行水,合谷以利氣降逆,頗有奇效,可見此中變化無窮,學者當隅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34: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5 編輯

點穴療法愈兒疾

 

一、幼兒久瀉仗點穴

知青馬妹,余之親戚也。

於1975年5月15日自鄉下來滬。

其長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風寒,抵滬則發熱、咳嗽、泄瀉作矣。

乃在附近市某醫院兒科就診,熱退咳減而瀉不止。

診治數次遷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夾有奶塊。

一日,遇余於戚家,余見此狀,即照馬秀裳點穴療法為之試治。

取合谷、足三裡、內庭三穴,於早上先用平揉法,左右側各穴均揉百次。

再用按壓法百次,繼以點打法百次。

晚間復施平揉一法,每穴各三百次。

次日泄即全止,從此而愈。

小兒肌膚稚嫩,經絡淺顯,故雖按摩於體表,而效則內應以臟腑,真有藥石所不能及者。

按:
《實用針灸學》曰:合谷三裏「二穴皆屬陽明,一手一足上下相應。合谷為大腸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三裏為土中真土,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二穴相合,腸胃並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穀不暢者,則補三裏,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升而食自進。」

土厚清升,則泄瀉自止矣。

內庭為胃經之滎穴。

極善止瀉,奈何諸書皆不及此。

內庭具益中氣,升胃陽,化水濕之功,與合谷三裏相伍,則善能協調暢達腸胃氣機,運轉升降樞紐,分清別濁中土自厚,何慮泄瀉之不止哉!


二、點穴治癒蕁麻疹

七十年代間,余治一位十三歲男孩,蕁麻疹遍發於胸背、四肢。

上午輕,下午重,晚上更甚。

已服西藥治療月餘,疹尚未退。

其家長邀余為之針灸,余見該童瘦骨伶仃,心懷不忍,余雖不業推拿,不得已試用馬秀棠點穴按摩法。

取曲池、血海、足三裏三穴,以大拇指或食指點住穴位,適當加壓,然後於原位,手指作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每穴一百次,每日治療一次。

二日後,疹塊發作漸稀,治療~一周,疹消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36: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3 17:57 編輯

氣功治病實驗談

 

氣功之興於中國,由來尚矣。


其於保健強身及防病治病,功亦偉矣。


爾今則大氣功師人才輩出,應運而生。

能發氣於千里之外,疼痛立蠲;善加功於杯水之內,危屙飲除。

一席之談娓娓,滿座受其感應,以跳踉叫號而得益;兩掌之運徐徐,患者被其機鋒,以透視遙測而知病。

由是人成驚之,人鹹奇之,人鹹神之,人鹹目之。然社會之上,學術界中,議論紛紛,褒貶不一。余稍涉氣功之門,未窺堂奧,不足以論其短長,僅就親身經歷,略弁數端,以志其事。


(一)


余於1994年初夏之某日,因診室取涼過甚,忽感頭脹、鼻塞、惡寒而肢體不適。

知是初感寒涼,邪尚在表,若能祛邪外出,則感冒可免。

正巧氣功教育與實踐行家束先生來臨,隨即請其為余調治。

束翁深諳治病功法。

遂為余立一行功方案而發功焉。

先對大杼、風門、肺俞穴處,施以「神仙一把抓」,以抓去病氣;

數十抓後,復以劍指上下直劈,以驅散殘留之邪。

又數十次後,即以兩掌搓極熱,按於肺俞、風門之上,謂之「魔掌療法」。

整個行功過程,達二蔔分鐘。

行功既畢,束翁滿頭是汗,而余則表解氣暢矣。


(二)


一日,余下班剛及家門,鄰居張某大聲疾呼,速余往視。

余甫進其家,見其長子跪僕於地,聲聲喚痛。

詢知自當日午飯後.腹痛陣作,漸漸加重,如絞如割。

即往勞保醫院診治,給予藥水一瓶,藥片數包,俱是止痛之品,半日間藥已服去大半,痛勢不減。

蜷臥伏地,倒可使疼痛稍緩。

張氏子年將爾立,身材魁梧,若非痛劇,必不若此。

余囑其仰臥於床,為作檢查後,考慮為左下腹腸痙攣,以氣功試治之。

先施以「神仙一把抓」,行功五分鐘,患者呻吟之聲漸消,自覺之痛已緩。

復以劍指驅散病氣,最後用掌心懸照以養其氣血。

前後治療十分鐘,患者已不甚覺痛,於是收功。

數小時後,腹痛盡解。


(三)


女教帥方氏,精明幹練,退休後於某機關二產任經理,直如伏櫪老驥,暮年烈士,積極倍常,成績雯然。

可惜躊躇滿志之時,病魔亦已暗渡陳倉。

及至發現,竟是胃癌晚期。

咽中梗阻,飲食難進,化療不效,即在腸中插管,流汁飲食由是灌入,胃脘脹滿痞痛,嘔吐頻頻,所吐儘是痰涎、胃液。

形體消瘦,神情淡漠萎頓。

屢訪名醫,終乏金丹。

不得已,商治於余。謂但得減輕痛苦,延續生命,則願足矣。

余見患者元氣已戕,病邪囂張,略無回天之可能。

本不應援手授藥,無奈其求生之心熾烈.哀懇之態可憫。

於是勉以旋覆代赭湯加減化裁,幸得服後嘔吐漸止,梗阻漸開,流汁可進,大便可通。

由是精神日旺,生意日盛。

當此時也,自一氣功師來滬,方夫以上賓之禮求之,以上賓之禮待之,遂為發功治病。首次行功甫畢,患者頓覺食管胃脘之間氣機流動,逐次降入腹中。

上脘得以寬舒,立可平臥。

誠可謂手到病退,其技神矣。

於是制訂方案,每日發功兩次,須連續十日,並令停服一切藥物。

當時惟服餘藥,自然在禁之列。

行功至第四日,患者自覺不支,僵臥於床,不再配合。

十日功畢,方氏奄奄一息,僅剩遊氣,其夫速余往視。余見狀而駭之,患者元氣已漓,大勢去矣,何用藥為!

余直告其夫曰:病者已在彌留之際,不日當行,後三四日即逝矣。

按:此氣功師所發之功,確有行氣開鬱、散結降逆之力。

然患者已病入膏肓,元氣漓散,邪氣方張,處治之道務須膽大心細,智圓行方,隨機應變,謹慎從事。

朮者之功成垂敗者,未諳此旨之故也。

是以知氣功確有一定之治病能力,無如施術者恒多缺乏良好之醫學素養,每每由此弄巧成拙,本欲生之,反速其死。

是以有志於為人司命者,練功之餘,務必熟讀醫書,深識醫理之為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22:37:48 | 只看該作者

發表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5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