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道紀章第十四】
恭聞大道之妙,昭明而在上,皦而不皦,潛密而在下,昧而在昧,圓機廣大,散之而彌滿六合,至理無窮,歛之而細入無塵,求其始向不知其始,問其終而不知其終,莫終莫始,而通今貫古有機,有信而立地成天,果能體天地之奥,窮造化之源,備事物之理,盡性情之妙,不須遠求,自然道眼圓睜,而洞見道體,不勞勉力,自然心光發現,而照破娑婆,到此天地,喚的出寒潭之月,拿的住峻嶺之雲,其道紀之玄微,我能視而人不能視,我能聽而人不能聽,我能搏而人不能搏,希夷微妙,一而三,三而一,總是我身中之變化,執之有,歸之無,無不是性中之道紀,聞經上士,請試詳之。
章經旨,獨重混而為一。
大道苦不混而為一,聖人亦不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矣。
視之不見,名曰夷。
道無形象,視之而不可見者,曰夷。
夷者,易也,卽是大易之罔象。
人之可見者色相,不可見者,道也;惟不可見,所以為造化之樞紐,為品彙之根柢,若或可見,必有色相,豈能為天地之始乎!
豈能為萬物之母乎!
故曰:「視之不見,名曰夷。」雖然道無形象,人不可見,若能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物我兩忘,內外皆空,其道則見矣。
聽之不聞,名曰希。
道本無聲,聽之者,聽之所施,聞之者,聞無所入,故曰:「希」。
希者,希聲,寂無影響之謂也。
可聞者音聲,不可聞者道也;若有音聲之可求,豈能生育天地,造化萬物乎,故曰:「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道之妙,雖不可聞,人能得性命之真聞,無聞而聞,可以間之於三界,無聽而聽,可以聽之於十方,此便是深入大道希夷之妙處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道無形,莫可執持,故曰:「微」。
微者,太無虛妙之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充周而不可窮,微妙而不可見;若使可以手執者,皆是有象之物,既有形象,豈能御陰陽,出入造化乎?
故曰:「搏之不得,名曰微。」雖然大道微妙,搏執不得,人能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小中自然見大,無中自然生有,何嘗不是微而又微之深旨,何嘗不是博弄太極之人乎!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三者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夷而希,希而微,共為三者,不可致詰。
致者,極盡之義。詰者,問也,卽是不能窮其極,而問其旨妙之義。
混而為一者,謂三者理可分,而道不可分;就其理而分之,雖有三者之名,按其道之實際,本無彼此,亦無分合,可知夷卽是希、希卽是微、微又是夷,三者卽一,一者卽三,三一之妙,無始無終,混然一體,故曰:「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細想鴻濛未判之始。
道之本體,無方所,無形狀,耳目不可及,言問不能到,如雲出岫,拿捉不住,似月印潭,摸索不得,是故放之則彌滿六合,歛之又全無朕兆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不皦不昧者,似明非明也,似暗非暗也;仰觀其上,其上不皦,俯察其下,其下不昧。
譬如滿虛空,徧法界,無分別,無間斷,渾渾溟溟,包羅萬法,無所不是,無處不有,總皆是大道真一不二之妙理。
一以貫之者也。
故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蓋是此義。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者,接續不斷之義也。
天地未形,萬物未兆,空空洞洞,無往而非真一之實理,無往而非真一之大道。是以繩繩兮,無間無斷,此正是冲漠無朕,元神不已之妙處。
此等景象,指其名,無處可名,指其物,無物有見,言其有,則又無物可歸,言其無,則又繩繩兮無間,是故莫知其所以為有,莫知其所以為無,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文中言:「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蓋是此義。
觀繩繩之字義,既繩繩而不絕,似乎有物,實無一物,蓋以大道汎兮極於無際,而無不通,入於無倫,而無不貫,散之無窮,歛之則一,雖無繩繩之形,則有繩繩之理,看經者,請細詳之。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上句既已歸之於無,下文又何以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言之者,何也!
却不知無狀之狀,卽是非狀,而狀之之妙狀也;無象之象,又是非象,而象之之妙象也。
是故無極之元精,非狀非不狀,大極之實理,非象非不象,此所以恍恍惚惚,不能以智而知之也。
其本然之妙,無頭無尾,無前無後,迎之於前,則又不見其首,隨之於後,則又不見其尾,無處尋頭,無處尋尾,無所求前,無所求後,此望至真無妄之實理,譬如顏子有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雖欲從之,莫由也矣。」大道之本然,蓋如此矣。
故曰:「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細詳大道之妙,廣而無邊,大而無外,本無前從,亦無首尾,雖欲迎之無可迎之處,雖欲隨之,無有隨之所,真所謂無端無緒,無朕無兆,元神無間,於穆不已之妙也。
人能悟到這個天地,這便是我,我便這個,這個與我原無兩個模樣,是謂無體之體,是謂無相之相,是謂非色非空,是謂不動不靜。
宗教門頭,若要行棒,棒打不着,若有行喝,喝他不動。
咦,醒的這個,眼前便是。
已上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又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等句,皆是太上剖判一元,指極道妙,教一切修道之人,從此處悟,鴻濛未判之理,達父母未生之旨,混而為一之深義,既得此理,萬法歸一,吾不知為誰之子也,是以莫知其有,莫知其無,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也,萬物出入於無有,是以知聖人深藏於無有之中者。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執者,執持也。古之道,卽是先天先地,萬象未立,混而為一之道也。
御者,治也。
有者,世間一切有作有為之事物也。
古始者,指大道在象帝之先,故云古始。
道紀者,謂道為天地萬物之綱紀也。
此四句是總結上文,以萬法總歸於大道之義。
細想大道之妙,曰夷,曰希,曰微,又曰不皦不昧,又曰無象無狀,似乎無處摸索,無處下手,難於體認,却不知道在目前,至簡至易,人能返觀自性,不着聲色,不執有無,前念不起,後念不續,念念不有,離一切色相,則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自然萬法混而為一,可知一切巨細精粗,無窮色象,莫不出於道,豈非道紀乎!
執道而行,御今之有,則身無不修,家無不齊,國無不治,天下無不平矣。
此正是以其有而體其無,體其無而用有之妙處也。
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tisanoldking/post/1320801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