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25|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魏鄭公諫錄】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6 04:39: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魏鄭公諫錄

 

《魏鄭公諫錄》•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王方慶撰。

 

方慶名綝,以字行,其先自丹陽徙咸陽。
 

武后時,官至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終於太子左庶子,封石泉縣公。
 

諡曰貞。
 

事蹟具《新唐書》本傳。
 

此書前題“尚書吏部郎中”,蓋高宗時所居官。
 

而本傳不載,則史文脫略也。
 

《傳》稱方慶博學練朝章,著書二百餘篇,此乃所錄魏徵事蹟。
 

《唐書•藝文志》以為魏徵諫事,司馬光《通鑒書目》以為魏元成故事,標題互異。
 

惟洪邁《容齋隨筆》作《魏鄭公諫錄》,與此相合。
 

方慶在武后時,嘗以言悟主,召還廬陵。
 

後建言不斥太子名,以示復位之漸,皆人所難能,蓋亦思以伉直自見者。
 

故於徵諫爭之語,摭錄最詳。
 

司馬光《通鑒》所記徵事,多以是書為依據。
 

其未經採錄者,亦皆確實可信,足與正史相參證。
 

元至順中,翟思忠又嘗作《續錄》二卷,世罕流傳。
 

明蘇州彭年采《通鑒》、《唐書》補為一卷。
 

今思忠所續錄二卷已於《永樂大典》內裒輯成編。
 

年書寥寥數條,殊為贅設。
 

今故刪年所補,不復附綴此書之末焉。
 

引用:http://www.ourartnet.com/Sikuquanshu/Shiku/Zhuanji/004.asp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武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40:35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序

 

 魏鄭公諫錄 蓋聞主聖於上,臣忠於下,非聖無以納忠,非忠無以感聖。

 

逖觀前載,罔弗由茲。
 

太子太師鄭國文貞魏公,運屬昌期,時逢馭後,乃神乃武,亟虛襟以待諫,將之明之,遂竭誠而薦讜。
 

事有必犯,知無不為,故能契葉雲龍,義均魚水,成百代之模楷,固一時之准的。
 

茂躅宏規,已備於青史;片言餘論,或漏於緗圖。
 

雖貞質自然,無假於飾,而高山仰止,有欲增峻。
 

於是采聽人謠,參詳國典,撰成《諫錄》,凡為五卷,亦猶平仲《春秋》,不遺其實錄;宣尼《家語》兼敘其對問。
 

各為題目,列之如左。
 

唐尚書吏部郎中琅琊王綝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44:22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卷一

 

○諫詔免租賦又令輸納太宗初即位,詔關中免二年租賦,關東給複一年。
 

又有敕:已役已納並遣輸了,明年總為准折。
 

公諫曰:臣伏見八月九日詔,率土皆複一年,老幼相歡,式歌且舞在路。
 

又聞有敕,丁巳配役,即令役滿折造;於物亦遣輸了,待至明年,總為准折。
 

道路之人,鹹失所望。
 

此誠非平分萬姓,均同七子。
 

然下民難與圖始,日用不知,皆謂國家追悔前言,二三其德。
 

臣竊聞天之所輔者仁,人之所助者信,陛下初膺大寶,億兆觀德,始發大號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時之大信。
 

如國有倒懸之急,猶必不可為,況以泰山之安而輒行此事,為陛下為計者,於財利則小益,於德義則大損。
 

臣誠智識淺短,竊為陛下惜之。
 

○諫簡點中男入軍簡點使出,右僕射封德彝等並欲令取中男,敕三四出。
 

公執奏不可,德彝重奏稱:今見簡點使雲:‘中男內大有壯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雖未十八,身形壯大,亦取。
 

公又不肯署敕,太宗召公,作色讓之曰:男若實小,不點入軍;若實大,是其詐妄。
 

依式點取,於理何妨邪如此固執,不解卿意。
 

公正色曰:臣聞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獲獸,明年無獸。
 

若中男以上盡點入軍,租賦雜徭將何取給然比年來,國家衛士,不堪攻戰,豈為其少邪但為禮遇失所,遂使人無鬥志。
 

若多點取人還克雜役,其數雖多,終是無用。
 

若精簡壯健,遇之以禮,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雲:‘我之為君,以誠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並無矯偽之心。
 

自登極以來,大事三數,皆是不信,複何取信於人?
 

太宗愕然,曰:所雲不信是何等也?
 

公曰:陛下初即位,詔書雲:逋租宿債,欠負官物,並悉原免。
 

即令所司列為事條,秦府國司,亦非官物。
 

陛下自秦王為天子,國司不為官物,其於官物複將何有又關中免二年租賦,關外給複一年,百姓蒙恩,無不欣悅;尋更有敕雲:今年白丁多已役訖,若従此放免便是虛荷國恩;若已折已輸,並令總納,所免者皆以來年為始,散還之後方更徵收,百姓之心不能無怨。
 

已徵得物,便點入軍。
 

來年為始,何所取信又共理所寄,唯在縣令刺史,年常檢閱,並悉委之。
 

至於簡點,即疑其詐偽,望下誠信,不亦難乎?
 

太宗曰:朕向見卿固執,疑卿蔽於此事,今論國家不信,乃是人情不通。
 

朕不審思,過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天下若為致化。
 

乃停取中男,賜金甕一口。
 

○諫複厖相壽任濮州刺史厖相壽,貪濁有聞,追還解任,自陳幕府之舊,太宗深矜之,使人謂之曰:爾是我舊左右,今取他物,祗應為貧。
 

賜爾絹百匹,即還向任,更莫作罪過。
 

公進諫曰:相壽猥濫,遠近所知,今以故舊私情,赦其貪濁,更加以厚賞,還令複任。
 

然相壽性識未知愧恥。
 

幕府左右,其數甚多,人皆恃恩私足,使為善者懼。
 

太宗欣然納之,引相壽於前,謂之曰:我昔為王,與一府作主;今為天子,為四海作主;既為四海作主,不可偏與一府恩澤。
 

向欲令爾重任,侍臣雲:爾若重任,必使為善者皆不用心。
 

侍臣所執既是,便不得申我私意。
 

乃賜物而遣之,相壽默然,流涕而去。
 

○諫斬叱奴騭侍御史仲素奏:慶州樂蟠縣令叱騭盜用官倉,案驗並實。
 

太宗令斬之。
 

中書舍人楊文瓘奏:據律,不合死。
 

太宗曰:倉糧,朕之所重,若不加法,恐犯者滋多。
 

公諫曰:陛下設法,與天下共之,今若改張,人將法外畏罪,更複有重者,又何以加焉。
 

太宗従之。
 

○諫武官起服武官丁艱憂,屢有起服者。
 

公諫曰:國家草創之初,武官不格喪制,天下今既安定,不可仍奪其情。
 

必有金革之事,自有墨縗之經。
 

太宗曰:朕思之,然為武事未息。
 

如不可,即止。
 

○諫討擊馮盎嶺南諸州奏馮盎反叛,前後奏者數十輩,乃命將軍藺謨、中郎將牛進等,發江嶺數十州兵以討之。
 

公諫曰:中國初定,瘡痍未複;嶺表瘴癘,山川阻深,兵運難繼,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
 

且反形未成,無容動眾。
 

太宗曰:嶺南告者,道路不絕,奈何雲反形未成邪?
 

公曰:馮盎若反,即須及中國未甯時。
 

交結遠人,分斷險要,破掠州縣,署置官司,何因告來數年兵不出境凡所告者,皆論田洞,此則不反之狀昭然可知。
 

陛下未有使人親往觀察,即來朝謁,恐不見明,所以遷延,苟避罪戮。
 

今若遣所司,分明曉諭,彼既懷誠信,又喜於免禍,必不勞師旅自至闕廷。
 

太宗乃罷兵,令前蒲州刺史韋叔諧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淹充使。
 

即至,盎即遣其長子智戴隨叔諧等入朝。
 

太宗曰:初,嶺南諸州鹹言馮盎反,人皆勸朕須振兵威,言者既多,不能無惑。
 

唯魏徵以為千石之弩,不為鼷鼠發機;大國之師,豈為蠻夷興動。
 

勝之不武,不勝為笑,但懷之以德,必不召自來。
 

朕命一介使人,遂得嶺表無事,不勞而定,勝於十萬之師,徵不可不賞。
 

乃賜絹百匹。
 

(蒲州,蒲阪也,今河中府)○諫科祖孝孫罪太宗謂侍臣曰:人皆以祖孝孫為知音,今教曲多不諧韻,此其未至精妙為不存意乎?
 

乃敕所司,令定其罪。
 

公進諫曰:陛下生平不愛音聲,今忽為教女樂差舛,責及孝孫,臣恐天下眙愕。
 

太宗曰:汝等並是我腹心,應須中正,何反附下罔上,為孝孫為辭。
 

溫彥博拜謝,公及王珪進曰:陛下不以臣等不肖,置於樞近,今臣所言,豈是為私不願陛下責臣至此。
 

臣常奉明旨雲:‘勿臨時嗔怒即便曲従,成我大過。
 

臣等不敢失墜,所以每觸龍鱗。
 

今以此為責,祗是陛下負臣,臣終不負于陛下。
 

太宗怒猶未已,懍然作色。
 

公曰:祖孝孫學問立身,何如白明達陛下平生禮遇孝孫,複何如白明達今過聽一言,便謂孝孫可疑,明達可信,臣恐群臣眾庶有以窺陛下。
 

太宗意乃解。
 

○諫決王文楷杖裴寂坐事免,放歸鄉宅。
 

寂表乞住京師,久而不去。
 

太宗大怒,長安令王文楷坐不發遣,令笞三十。
 

公進諫曰:裴寂所為事合萬死,令陛下念其舊功,不置於法,唯解其官,止削半封,合流之人尚自給假,況寂放還鄉宅。
 

古人雲:進人以禮,退人以禮。
 

臣愚以為,文楷識陛下恩貸,見寂是大臣,不時蹙逼,論其此情,未合得罪。
 

太宗曰:朕令寂拜埽,豈非禮邪!乃釋文楷不問。
 

○諫皇甫德參上書以為訕謗太宗謂房玄齡等曰:
 

昨皇甫德參上書言,朕脩營洛州宮殿,是勞人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尚高髻,當是宮中所作也。
 

此人欲使國家不役一丁,不收一租,宮人皆無髻,乃稱其意耳。
 

事既訕謗,當須論罪。
 

公進諫曰:賈誼當漢文之時上書雲:‘可為痛哭者三,可為長太息者五。
 

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心,激切即似訕謗,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責也。
 

太宗曰:朕初欲責此人,若責之,則誰敢言者。
 

因賜絹二十匹。
 

○諫國家愛珠使者従奚契丹中返者,太宗問其土俗,對曰:
 

最愛肉珠,以數百珠博一馬。
 

太宗曰:何為愛重此物?
 

對曰:穿以系頸及交絡身。
 

太宗哂之。
 

公曰:此物誠不足重,人各有所惑。
 

西域諸賈,愛重珍寶,若遇好珠,則傾家市取,乃劈肌膚,藏之於身內,此人有所經過,咸共敬重,其意所須,莫不資給,人聞皆以為笑。
 

然國家今日亦太重之。
 

太宗曰:魏徵即以我為一胡也,事皆如此。
 

往者見林邑使人,每旦磨沈水等諸香,用塗身體,皆共笑之,以為虛費;我今愛重此物與彼亦何異乎有識者還共笑我耳,安可不深思也。
 

○諫西域諸國入朝高昌主麹文泰將入朝也,西域諸國鹹欲遣使,乃敕蕃人壓怛紇幹使,往西域引諸國使入朝。
 

公諫曰:中國始平,瘡痍未複,若有勞役,則不能安。
 

往年高昌主來入貢,馬才數百匹,所經州縣猶不能供,況複加於此也。
 

若任其興販,邊人則獲其利;若引為賓客,中國則受其弊矣。
 

漢建武二十二年,天下甯晏,西域請置都護送侍子,光武不許,不以蠻夷勞弊中國。
 

今若許十國入貢,其使不減千人,使緣邊諸州,將何取給事既不濟,人心萬端,後方悔之,恐無所及。
 

太宗然共議,乃追壓怛紇幹還。
 

○諫科圍川縣官罪或奏雲:右僕射李靖、侍中王珪,奉使九成宮,還,至圍川縣,有宮人先舍於令廳,靖等後至,乃移卻宮人,安置靖等。
 

又,近有宮人使至始平縣,縣令已安置訖,右丞裴載家口後至,移動宮人,不加禮敬。
 

太宗聞之大怒,曰:此等官職都不由我,皆由李靖、王圭等乎?
 

何見李靖王珪等如此,見我宮人都不禮遇。
 

始平官、司空處約等決杖一百,解官,仍案驗圍川官人及李靖等。
 

公進諫曰:李靖、王珪皆知禮法,必不許移動宮人自取好處,此或言者過誤,發陛下嗔怒;如其實然,亦可矜恕。
 

何者李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后、埽除僕隸,其委付事理不同,較其輕重,全無等級。
 

又,靖等出外,官人訪朝廷法式,歸來陛下問百姓疾苦,靖等自不可不與官人相見,官人等亦不得不參。
 

至於宮人出使,不與州縣交涉,惟得供其飲食,自外何所參承若以此罪責及官人,不益陛下德音,徒駭天下耳目。
 

太宗曰:公言是也。
 

乃釋州縣之罪,李靖等亦寢不問。
 

○諫優長樂公主禮數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
 

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
 

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
 

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
 

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
 

公曰:不可。
 

昔漢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
 

前史以為美談。
 

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
 

太宗然其言,入謂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魏徵不肯。
 

文德皇后聞之,大喜,遣中使齎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
 

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
 

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
 

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諫所行事與貞觀初有異太宗公問曰:朕所行事,與貞觀初有異否?
 

對曰:貞觀之初,陛下銳情思政,従諫如流,每因事觸類為善,志存儉約,無所營求。
 

比者造作微多,至於諫爭,時有忤色,以此為有異耳。
 

○諫權萬幻任心彈射公奏:治書權萬紀、侍御史季仁敬,俱以告訐為正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之用,乃騁其奸計,附下罔上,多行無禮以取強正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聖明,道路之人皆有謗議。
 

臣伏度聖心,必不以謀慮深長,可委以棟樑之任,將以其無所避忌,欲以警厲群臣。
 

若群臣信挾回邪,猶不可以小謀大;若群臣素無矯偽,空使上下離心。
 

以玄齡張亮之徒,猶不得申其枉曲,其餘疏賤之類,孰能免其欺罔伏願陛下留神再思。
 

自任二人已來,有事弘益,臣即甘心斧鉞,受不忠之罪;陛下如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
 

太宗默然無以應,賜絹五百匹,俄而奸狀漸露,遂免仁敬而出萬紀。
 

○諫魏王不得折辱貴臣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
 

貴要言:三品以上多輕蔑王者。
 

意欲誣毀公等以激怒太宗。
 

太宗大怒,禦齊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
 

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

房玄齡以下,戰慄流汗,拜謝。
 

公正色而進曰:當今群臣,必無敢輕魏王者。
 

然在禮,臣子一也。
 

傳稱:王人雖微,列諸侯之上,諸王用之為公卿,若不為公卿,則下土之諸侯也。
 

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異。
 

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國家綱紀替壞,臣所不知。
 

以當今聖明,魏王豈得如此?

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縱諸子,使行無禮,尋皆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
 

太宗聞之,喜形於色,謂群臣曰:凡語理到,不可不服。
 

朕之所言,身之私愛;魏徵所言,國家大法。
 

朕向者忿怒,謂理在不疑;見魏徵所論,方始覺屈也。
 

人君發言,亦何容易。
 

○諫於虢州采銀虢州統軍裴師利奏:諸山大有銀礦,采之極有利益。
 

敕殿中少監趙元楷,令諸國府衛士及百姓采之。
 

類為勞擾。
 

公進諫曰:昔堯舜置璧於山,投珠於穀,所以崇名顯號,見稱千祀。
 

陛下巍巍盛德,思與堯舜比靈斯;戡定大功,遠逾湯武之烈。
 

所急在於仁義,所寶豈是珍奇珍奇既積,仁義必損。
 

且勞役衛士,與下爭利,人不見德,將何取焉。
 

太宗深納之,即令停廢。
 

○諫聽諫與貞觀初不同太宗禦兩儀殿,謂公曰:朕比來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對曰:若威之所加,遠夷朝貢,比於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論;若德義潛通,人心悅服,比於貞觀之初,相去又亦甚遠。
 

太宗曰:遠夷來朝,應由德義所加。
 

德義不如昔時,功業何以得益?
 

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今以海內無虞,漸更驕奢自溢。
 

所以功業雖盛,終是不如往時。
 

太宗曰:今所行與往前何以為異?
 

公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以後,見人諫爭,悅而従之;四年以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終有難色。
 

太宗曰:于何事如此?
 

公遂指陳之曰:即位之初,處元律師罪死。
 

孫伏伽諫曰:‘法不至死,無容濫加。
 

遂賜蘭陵公主園准錢百萬。
 

或曰:‘所言尋常而所賞太厚。
 

答曰:‘我即位以來,未有諫者,所以賞之。
 

此導之使言也。
 

某州司戶參軍柳雄于隋資妄加等級,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當與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
 

大理推得其偽,將處雄死,少卿戴胄奏雲:‘法止合徒。
 

陛下曰:‘我已與其斷,當但與死罪。
 

胄曰:‘陛下即不時殺,非臣所及,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濫。
 

陛下作色遣殺,胄爭之不已,至於四五,然後欣然赦之,曰:‘曹司但能為我作如此守法,豈畏濫有誅夷。
 

此則悅以従諫也。
 

往者,某縣丞皇甫德參上書,有忤聖者,陛下以為訕謗,臣奏稱賈誼當漢文之代,上書雲:可為痛哭者三,長太息者五,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
 

於時雖従臣言,賞物二十段,然意甚不可。
 

此是小難於受諫。
 

太宗曰: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
 

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之時,都自言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始覺志意漸移。
 

公但常保此心,朕終不違公語也。
 

○諫遣使西域市馬太宗遣使西域,立葉護可汗,又別使齎金帛,曆諸國市馬。
 

公諫曰:今發國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即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以為深怨。
 

諸蕃聞之,必不重中國,市馬既不可得,縱得馬,亦還路無従。
 

但使彼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矣。
 

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
 

鑾輿在前,屬車在後,吾獨乘千里馬,將以安之乎乃償其道裏之費而反之。
 

漢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於此事,欲為二帝之下乎魏文帝欲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珠不求自至;求得之,不足貴也。
 

陛下如不能慕漢文之高行,不畏蘇則之言乎?
 

太宗納其言,欣然而止。
 

○諫益州北門造綾錦益州及北門造綾錦金銀等作,公諫曰:金銀珠玉,妨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
 

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饑;一女不織,天下有受其寒。
 

古人或投之深泉,或焚之通衢,而陛下好之,愚臣不勝其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47:34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卷二

 

○諫聘鄭仁基女為充華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五六,有容色。
 

文德皇后請備嬪禦,太宗乃聘為充華,詔已施行,冊使將行,公聞已許嫁陸氏,遽進諫曰:陛下為人父母,子愛萬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為心,故君處台榭,則欲人有棟宇之安;食膏梁,則欲人無饑寒之患;願嬪禦,則欲人有室家之歡。
 

此人主之常道也。
 

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而無顧問,播之四海,豈為人父母之義乎臣所傳聞,或未指的,恐虧盛德,情不敢隱。
 

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
 

太宗聞之,大驚,乃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冊使。
 

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內外群官奏稱:許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即止。
 

陸爽又抗表雲:其父存日,與鄭家還往,時相贈遺資財,無婚姻交涉。
 

太宗謂公曰:群臣或阿順旨,陸氏何為分疏?
 

公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于太上皇。
 

太宗曰:何謂也?
 

公曰:太上皇昔平都城,得幸處儉婦。
 

處儉時為太子舍人,太上皇聞之不悅,遂令東宮出為萬泉令,每恐懼不全首領。
 

此陸爽謂陛下今雖容之,恐陰加譴責,所以反覆自陳,不足多怪。
 

太宗笑曰:外人意見,或當如此。
 

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諫解薛仁方官加杖蜀王妃父楊譽,競婢為都官郎中薛仁方留問,未及與奪,其子為千牛,於殿庭自列雲:五品已上,不合留身。
 

以臣父是國親,故生節目,不肯斷決,淹曆歲年。
 

太宗聞之大怒,曰:知是我之親戚,猶作如此艱難,不可容也。
 

即令杖仁方一百,免所居官。
 

公進諫曰:城狐社鼠,皆是微物,為其所憑恃,除之不易;況外家公主,舊號難理。
 

漢晉已來莫能禁禦。
 

武德之中,已多驕逸,陛下登極方已肅然。
 

仁方既是職司,能為國家守法,豈可橫加嚴罰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開,萬端爭起,後必悔之,將無所及。
 

自古能禁此事,唯陛下一人。
 

備預不虞,為國常道,豈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臣竊思度,未見其可。
 

太宗曰:誠如公言,向未思耳。
 

然仁方專擅,禁不奏聞,雖不合重罪,宜少加懲肅。
 

笞三十,放之。
 

○諫處張君快等死刑部奏:張君快、歐陽林謀殺蘇志約取銀,君快不下手。
 

貞觀九年三月赦:劫賊不傷財主,免死,配流。
 

經門下奏定。
 

刑部郎中高敬言:舉斷合死。
 

門下執依前奏,尚書任城王道宗錄奏。
 

太宗謂侍臣曰:國有常典,事蹟可明,何得各為意見,弄其文墨。
 

因令禦史勘當。
 

禦史奏之,太宗曰:君快等謀為劫殺,何得免死?
 

因令殺之。
 

公進諫曰:據律:劫賊傷財主者皆死;謀殺之條:元謀者斬,下手者絞,於皆配流。
 

劫賊重謀殺,輕赦是一時之恩,劫賊不傷財主,免死配流。
 

則君快従重,法被寬;而刑部於後従輕,法斷死,臣實有疑。
 

太宗曰:幾人行劫?
 

公對曰:三人,下手者處死罪。
 

太宗令議。
 

議定奏聞,太宗曰:
 

三人謀,従二人之言。
 

因令配流。
 

○諫貴臣遇親王下馬魏王師王珪奏:准令,三品已上,遇親王於道不下馬。
 

今皆失於儀准。
 

太宗怒曰:爾等並自尊貴,卑下我子,此為非法,我不能行。
 

公諫曰:自古迄今,親王在京師者,班次三公,吏部、尚書、侍中、中書令,並三品也。
 

若此等為王下馬,王又不可安。
 

然訪諸故事,則無可准行之,於今自隳國法。
 

太宗曰: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朕百年之後以為君也。
 

然則人之存亡不在老幼,設無太子,則立嫡孫;若無嫡孫,即立諸子。
 

以此而言,亦須崇敬。
 

比孫於我,不亦近乎?
 

公曰:殷家有兄終弟及之義,自周已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覬覦,塞禍亂之源本,為國家者,所宜深慎。
 

陛下向責王珪,乃忿怒肆情,不可以聞於臣庶。
 

太宗怒乃解。
 

○諫責顯仁宮官司太宗東巡,將入洛,次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罰。
 

公進諫曰:陛下今幸洛州,為是舊征行處,喜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
 

城郭之人未蒙德澤,官司苑監多及罪辜。
 

或以供奉之物不精,或以不為獻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存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每命在下多作獻食,好為供奉,倘不好不多,則有威罰。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
 

此非載籍所傳,陛下目所親見。
 

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當須戰戰兢兢,每事儉約,參蹤盛烈,貽訓子孫。
 

奈何令在下之人,悔不為奢麗也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為不足,萬此亦不足矣。
 

太宗大驚曰:非公,朕安得聞此言而今而後,庶無此事。
 

○諫河南安置突厥部落伐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等擊突厥牙,破之,其部落或投延陁,或投西域,而多歸降者。
 

太宗欲于河南處之。
 

公諫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敗也,此是上天剿絕,宗廟神武。
 

且其積代為寇,百姓冤讎。
 

陛下以其歸降,不能誅滅,即宜遣還河北,居其故土。
 

匈奴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服,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秦漢患之若是,故發猛將以擊之,收取河南以為郡縣。
 

陛下奈何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間,滋息自倍。
 

居我肘腋,甫邇王畿,心腹之疾將為後患,尤不可居以河南也。
 

溫彥博曰:不然。
 

天子之于物也,天覆地載,有歸我者則必養之。
 

今突厥服滅,餘落歸附,陛下不加憐湣,棄而不納,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
 

臣愚甚,謂不可遣居河南,初無所患。
 

所謂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懷我德惠,終無叛逆。
 

公曰:不然。
 

晉代有魏,時番落分居近郡,郭欽、江統請逐塞北,武帝不納欽統等言,數年之後遂傾瀍洛。
 

前代覆車,殷鑒不遠。
 

陛下必用彥博之言,遣居河南,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彥博又曰:不然。
 

聖人之道,無不通古先哲,王有教無類。
 

突厥餘魂,以命歸我,我受護之,使居內地,指麾教導,示以禮法。
 

數載之後,自為農夫,選其酋首,遣居宿衛。
 

畏威懷德,何患之有。
 

且光武居南單于於內部,為漢藩翰,終乎一代,不有叛逆。
 

太宗遂用彥博計。
 

○諫出韋元方為華陰令司門員外郎韋元方,給使過,所供遲晚,給使奏之,太宗大怒,出元方為華陰令。
 

公進諫曰:帝王震動若雷霆,怒須當罪,何得妄發前為給使夜行,遂出敕書,事似軍期,誰不驚駭但宦者之徒,古來難狎,輕為言語,易生患害,獨行遠使,深非事宜,漸不可長,所宜深慎。
 

太宗深納其言。
 

○諫平高昌以為州縣高昌平,太宗欲以為州縣,公諫曰:陛下初臨天下,高昌主先來朝謁,自後屢有商胡。
 

稱其遏絕貢獻,不禮大國,遂使王誅。
 

再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
 

未若因而撫之,而立其子,所謂伐罪吊人,威德被於遐外,為國之善者也。
 

今若利其土壤以為州縣,常須千於兵鎮守,數年一易,每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辦衣資,離別親戚,十年之後,隴右空虛,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穀尺布以助中國。
 

所謂散有用而事無用,臣未見其可。
 

太宗不従。
 

○諫高昌不失臣禮太宗謂侍臣曰:高昌不失臣禮,豈至滅亡朕平此一國,甚自內懼,今欲永隆功業,唯在上下不驕,進拔忠謇,以自匡正,黜貪殘,用忠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議君子,以此三道守茲寶位。
 

公進言曰:臣觀古帝王撥亂創業,必自誡懼。
 

采芻蕘之言,従忠讜之策;天下既安,恣情肆欲,甘樂諂諛,惡聞正諫。
 

張良,漢王畫計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廢嫡立庶,良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終不敢複言。
 

況陛下功業之盛,以漢高祖方之,彼不足言,唯即位十有五年,聖澤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屢以安危系意,方欲納用忠良,開正言之路,天下幸甚。
 

昔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並飲,桓公謂叔牙曰:‘曷不起為寡人壽’。
 

叔牙奉觴而起曰:‘使公無忘出而在於莒也,使管仲無忘束縛在於魯也,使甯戚無忘飯牛車下也。
 

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社稷不危矣。
 

太宗笑謂公曰:朕不忘布衣,公不得忘叔牙之為人也。
 

○諫封禪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夷入貢,符瑞日至,年穀頻登。
 

太宗欲封泰山,數與房玄齡等言及封禪;太宗欣然。
 

於是群臣咸稱述功德,以為時不可違,今日行之,臣等猶謂其晚。
 

公諫以為不可。 


太宗曰:朕欲公極言之,勿有所隱。
 

朕功不高邪?
 

曰:功高矣。
 

德未厚邪?
 

曰:德厚矣。
 

華夏未乂安邪?
 

曰:乂安矣。
 

遠夷不慕義邪?
 

曰:慕義矣。
 

嘉瑞不至邪?
 

曰:至矣。
 

年穀不登邪?
 

曰:登矣。
 

然則何為不可?
 

公對曰:陛下功高矣,人未懷惠;德厚矣,澤未滂流;諸夏乂安矣,未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矣,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而罻羅猶密,積歲豐稔而倉廩尚虛,此臣所以竊為未可。
 

臣未能遠譬,且借喻於人。
 

今有人長患十年疼痛,不息醫療,且愈,皮骨僅存,便欲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亂,非只十年,陛下為良醫,除其疾,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為疑。
 

且陛下東封,萬國鹹萃;要荒之外,莫不奔走。
 

今自伊洛已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寧可引彼夷狄,示以虛弱乎竭財以賞,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終複不償百姓之勞。
 

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警,又庸夫橫議,悔不可追。
 

豈獨臣之懇懇,亦有輿人之誦眾無以奪。
 

於是乃止。
 

○諫西行諸將不得上考太宗考三品已上,令公省其當否,有所疑者,輒於狀傍注帖。
 

西行諸將並不得考。
 

公乃諫曰:臣聞采尺璧者,棄其微瑕;錄大功者,不論細過。
 

西行諸將,雖無大功,君集萬均,克平寇亂,不辱國命,跋涉艱阻,來往二年,考其勤勞,與在家者不異。
 

若使人無怨讟,亦不可勸勉將來。
 

臣愚以謂,西行諸將,君集萬均以外,五品已上,有功勳、無罪殿者,其考請,更斟酌,匪唯一事得所,足以勸後人。
 

太宗従之。
 

○諫親格猛獸晨出夜還太宗幸同州,校獵,親格猛獸,晨出夜還。
 

公諫曰:臣聞《書》美文王不敢盤于游田;《傳》述虞箴,稱夷羿以為誡。
 

昔漢文臨霸阪,欲馳下,袁盎攬轡曰:‘聖主不乘危,不徼幸。
 

今陛下馳六轡,飛馳不測,如有馬驚車敗,陛下若欲自輕,其奈高廟何孝武好格猛獸,相如諫曰:力稱烏獲,捷言慶忌,人誠有之,獸亦宜然。
 

卒然遇逸才之獸,駭不存之地,雖有烏獲之猛,逄蒙之伎,不可得用而枯木朽株盡為難矣。
 

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所宜。
 

近孝元郊泰畤,因留射獵,薛廣德奏稱:‘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今日撞亡秦之鐘,歌鄭衛之樂,士卒暴露,従官勞倦,願亟反宮。
 

上即日還。
 

臣竊思此數帝之心,豈同木石,獨不好馳騁之樂而割情屈已従臣下之言者,志存為國,不為身也。
 

臣聞車駕近出,親格猛獸,晨往夜還,以萬乘之尊,暗行荒野,踐深林,涉豐澤,甚非萬全之計。
 

願陛下割私情之娛,釋格獸之樂,上為宗廟社稷,下慰群寮兆庶。
 

太宗曰:昨夜之事,偶屬麈昏,非故然也。
 

自今以後,深用為誡。
 

○諫禁張士貴太宗因教習不整,遣太將軍張士貴杖中郎、郎將等,士貴坐杖輕,下吏。
 

公諫曰:臣在外竊聞大將軍張士貴坐行杖阿縱,送付大理。
 

臣以為教習不整,官司誠合重責,但將軍之任,職在爪牙,委以心膂,取其誠效,行杖小有不稱,未是將軍之罪。
 

且使將軍執杖,已不可為後法。
 

又以杖輕加責,彌複驚駭物情。
 

假令推得阿私,終恐有虧聖德。
 

太宗大笑,遽令釋之。
 

○諫案驗告訐太宗聽告訐之言,案驗多謬。
 

公進曰:凡欲致化,必在上下相親,朝廷輯睦。
 

今則告訐者進,遏惡者不齒,君子苟免,小人遂忘,莫相勸誡,任其是非,國俗如此,何以求化?太宗納之。
 

○諫內出高昌婦女與薛萬均對事或告大將軍薛萬均平高昌,日與高昌婦女有私,敕大理卿孫伏伽推鞫,萬均不服,內出高昌婦女對問。
 

公諫曰:萬均兄弟,誠款早著;奸私之事,虛實難明。
 

若罪狀顯然,錄付伏伽自了;若事無指的,萬均必是有辭,遣大將軍與破亡婦女對辨奸穢,辭既不伏,聽者必疑。
 

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實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故秦穆公飲盜馬之酒,楚莊王赦絕纓之客,且楚莊秦穆,並夷狄之諸侯,列名五伯,垂芳千祀。
 

況陛下以萬乘之主,道高堯舜,作之不法,何以示遠?太宗納其言而罷焉。
 

○諫新羅國獻美女新羅國獻美女,公諫曰:臣一昨在內,略聞新羅國重更進女,未委逗留計。
 

蕃夷獻女,誠不足怪,但今日受納,實非其時,道路傳聞,必生橫議,若微虧聖德,悔不可追。
 

且願詳擇事誼,以禮告示,申其使人誠款;必不得已,然後遂其所欲,則遠夷悅服,人無謗言。
 

太宗喜形於色而遣之。
 

○諫閹豎妄有所奏閹豎使還,妄有所奏發,太宗甚怒,公進諫曰:閹豎雖微,狎近左右,時有言語,輕而易信,浸潤之譖,為患特深。
 

以今日之明,必無所慮;為子孫教,不可不杜絕其原。
 

太宗笑曰:非公,朕安得聞此言。
 

○諫責房玄齡等房玄齡、高士廉問少府少監竇德素,北門近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大怒,謂玄齡等曰:
 

君但知南牙耳,北門小小營造,何預君事邪?玄齡等拜謝。
 

公進曰:臣不解陛下所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玄齡等並是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何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臣所不解;且所為有利害,役功有多少。
 

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奏陛下罷之,此乃君使臣,臣事君之道也。
 

玄齡等問既無事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但知拜謝,臣亦不解。
 

太宗深愧之。
 

○諫李弘節家人賣珠坐所舉桂州督李弘節身死之後,其家賣珠,太宗聞之,乃宣言於朝曰:此人平生之日,宰相皆言其清,其家今既賣珠,所舉者豈得無罪?
 

敕案之。
 

公諫曰:陛下生平疑此人濁,未見受財之所,今聞其賣珠,將過罪舉者,臣不知所謂。
 

自聖朝以來,為國盡忠、清貞自守、終始不渝者,屈突通、張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來選,共有一匹羸馬;道源兒子不能存立,未見一言及之。
 

今弘節為國立功,前後大蒙賞齎,居官終沒不言貪殘,妻子賣珠,未為有罪。
 

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傍責舉人,雖雲疾惡情深,是亦好善不篤。
 

臣竊思度,未見其可,恐有識聞之,必生橫議。
 

伏願留心再思。
 

太宗撫掌曰:造次下思,遂有此語,方知談不容易。
 

○諫上書多論綾錦或有上書者,太宗覽之,謂侍臣曰:比來多論綾錦,卻不言獵射。
 

公對曰:綾錦雖陛下所好,比之猶差;従禽不強人所不能。
 

古人有言曰:‘道所以不言,言亦知不可得。
 

太宗笑曰:理實當然,魏徵之言,亦何由可得。
 

○諫移魏王居武德殿院太宗移魏王于武德殿院,公諫曰:此殿在內,處所寬閑,參奉往來,極為便近。
 

王既是愛子,陛下常欲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
 

今移此殿,便是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雖時異事異,猶恐人之多言。
 

又王之本心,亦不寧息。
 

既能以寵為懼,伏願成人之美。
 

太宗欣然従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50:03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卷 三

 

○對突厥內大雪北蕃歸朝人奏稱:突厥境風大寒雪,人饑,羊馬並死。
 

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其人情大惡。
 

太宗聞之,謂公曰:觀古來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虐、任小人則亂。
 

突厥所信任者,並共卿等見之,略無忠正可取者。
 

頡利複不憂百姓,恣情所欲為,朕以人事觀之,亦何可久,卿以為何如?
 

公對曰:昔晉文侯問李克,諸侯誰先亡?
 

克曰:吳先亡。
 

文侯曰:何故?
 

克曰:戰數勝戰。
 

數則人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馭疲人,不亡何待頡利逢隋末中國喪亂,遂恃眾內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太宗然之。
 

○對北蕃擾亂鬚髮兵太宗謂公曰:今北蕃擾亂,鬚髮兵收取河南地。
 

公對曰:突厥雖亂,未甚指的。
 

必其牙所有事,自不敢住在河南。
 

臣愚請更詳審。
 

太宗曰:古有好仁義而亡者,有好戰伐而滅者,朕意止欲安靜,得非病邪?
 

公對曰:靜者為化之本。
 

○對大亂之後大可致化太宗論自古政化得失,因曰:當今大亂之後,造次不可致化。
 

公對曰:不然。
 

凡人居安樂則驕逸,驕逸則思亂,思亂則難化。
 

在危困則憂死亡,憂死亡則思化,思化則易教。
 

然則,亂後易教,猶饑人易食也。
 

太宗曰:善人為邦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大亂之後,將求致化,寧可造次而望乎?
 

公對曰:此指常人,不在聖哲。
 

若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過。
 

三年成功,猶謂其晚。
 

太宗深納其言。
 

右僕射封德彝等,鹹共非之曰:三代以後,人漸澆訛。
 

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化而不能,豈能化而不欲。
 

魏徵書生,不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亂國家。
 

公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於當時所化之而已。
 

考之載籍,可得而知。
 

昔黃帝與蚩尤七十於戰,其亂甚矣,既勝之後,複致太平。
 

九黎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化。
 

桀為亂虐而湯放之,在湯之日則得太平。
 

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日亦致太平。
 

若言人漸澆訛,不返淳樸,至今應悉為鬼魅,寧可複得而教化邪?
 

德彝等無以難之,然鹹以為不可。
 

太宗力行不倦,三數年間,契丹、靺鞨內附,突厥破滅,部落列為編戶。
 

太宗每謂侍臣曰:貞觀之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徵勸我而已。
 

我従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夷賓服。
 

突厥萬代以來常為勍敵,今頭首並帶刀宿衛,部落皆襲衣冠,使我不動幹弋,數年之間遂至於此,皆魏徵之力也。
 

又複謂公曰:玉雖有美質,在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
 

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約我以仁義,弘我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見之。
 

公再拜,謝曰:匈奴破滅、海內康寧,自是陛下威德所加,實非群下之力;但喜逢明聖,不敢貪天之功。
 

太宗曰:朕能任公,公稱所委,其功獨在朕乎何故飾讓也。
 

○對上封人請親納表奏上封人多請太宗親納表奏,以防壅塞。
 

太宗以問公,公對曰:觀此人意見,殊乖大體。
 

若請陛下,不任百司親庶事,豈唯朝堂一所,則州縣之務亦須陛下親斷。
 

○對隋日禁囚太宗論隋日禁囚,公對曰:臣昔在隋時,聞有盜發煬帝,令士澄捕之,但有疑即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於人,並令同日斬決。
 

大理丞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盜發之日,先禁他所,才被放出,亦遭推劾,不勝苦痛,虛以自誣。
 

元濟因此更事,尋究二千人內,唯有九人不明,又案驗九人,四人非賊。
 

有司不敢執奏,遂並殺之。
 

太宗曰:非唯煬帝無道之君,臣下亦不盡忠。
 

須相匡諫,不避誅戮。
 

豈得苟行諂佞,求悅譽乎君臣如此,何能不敗賴公等共相輔弼,遂得囹圄空虛。
 

欲公等善始令終,常如今日。
 

○對齊文宣何如人太宗謂侍臣曰:齊文宣何如人?
 

公對曰:非常顛狂,然與人共爭道理,自知短屈,即能従之。
 

臣聞齊時,魏愷先任青州長史,嘗使梁還,除光州長史,不就,楊遵彥奏之。
 

文宣帝大怒,召而責之。
 

愷曰:‘臣先任青州大藩長史,今有使勞,更無罪過,反授小州,所以不就。
 

乃顧謂遵彥曰:‘此漢有理。
 

因令舍之。
 

太宗曰:往者盧祖尚不肯受官,朕遂殺之,宣帝雖顛狂,尚能容止,此事朕所不如也。
 

祖尚不受處分,雖失人臣之禮,朕即殺之,大是傷急。
 

一死不可再生,悔所無及,宜複其官陰。
 

○對周孔儒教商韓刑法太宗曰:周孔儒教,非亂代之所行;商韓刑法,實清平之粃政。
 

道既不同,固不可一概也。
 

公對曰:商鞅韓非申不害等,以戰國縱橫,間諜交錯,禍亂易起,譎詐難防,務深法峻刑以遏其患,所以權救於當時,固非致化之通軌。
 

○對為政之要務全其本太宗與貴臣宴於丹霄殿,謂群官曰:為政之要,務全其本。
 

若中國不靜,遠夷雖至,亦何所益朕與公輩共理天下,令中夏乂安,四方靜肅,並由公等鹹盡忠誠,共康庶績之所致耳。
 

朕實喜之。
 

然安不忘危,亦兼以懼。
 

朕見隋煬帝篡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強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致破滅;其子既立,便肆猜忌,眾叛親離,覆基絕嗣。
 

朕雖不能遠慕堯舜禹湯之德,自睹此輩,何得不誡懼乎公等輔朕,功績已成,唯當慎以守之,自致長保,並宜勉力,事有不可,則須明言,君臣同心,何得不理。
 

公對曰:陛下弘至化,安天下,可謂功已成矣。
 

然每睹非常之慶,彌切慮危之心,自古至慎,無以加此。
 

臣聞鮑叔牙飲桓公,祝曰:‘願君無忘在莒,管仲無忘在魯,甯戚無忘飯牛。
 

陛下居安思危,在治思亂,無忘之念過叔牙之願矣。
 

臣聞上之所好,下必従之,明詔獎勵,足使懦夫立節。
 

○對為君之道先存百姓太宗問拓設使人曰:拓設兵馬,今有幾許?
 

對曰:見有四千餘兵,舊有四萬餘人。
 

太宗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脛以自啖,腹飽而身弊。
 

又曰:身安天下安。
 

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表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
 

朕每思傷其身者,不緣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須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
 

且複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
 

朕每思此,不敢放逸。
 

公對曰:古者聖哲之王,亦近取諸身,遠體諸物。
 

昔楚聘詹何曰:‘未聞身理而國亂者。
 

陛下所明,實古之大義。
 

○對西胡愛珠太宗謂侍臣曰:朕聞西胡愛珠,若得好珠,劈身藏之。
 

侍臣鹹曰:貪財損己,實為可笑。
 

太宗曰:勿唯笑彼,今官人貪財,不顧性命,身死之後,子孫被辱,何異西胡之愛珠邪帝王亦然。
 

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群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
 

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亦為可笑。
 

公對曰:臣聞魯哀公謂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好忘者甚於此,丘見桀紂之君,乃忘其身。
 

太宗曰:朕與公等,既知笑人,今共相匡輔,庶免人笑。
 

○對奏事戰懼太宗謂侍臣曰:朕見胡裴始畢上書,論西蕃事,意頗有情理。
 

朕與共語,非常戰懼。
 

今奏一事,人亦應如此。
 

公對曰:天顏俯臨,豈得不懼。
 

臣見在外諸司,欲奏事者,先三五日反覆尋思,及其臨奏,三分不能道得一分。
 

尋常易事,尚難如此,況爭諫之人,出言皆是觸忤。
 

賴蒙陛下假其顏色,若不如此,理終不申。
 

○對古來帝王皆欲國祚長久太宗曰:古來帝王,皆欲國祚長久,但為威勢既高,下情不能上達,加以小人君子雜處,其朝任不得人,遂至亡滅。
 

公對曰:巧佞忠正,無代不有,但相時君所好而進。
 

若用忠正則理,用邪佞則亂,必然之理也。
 

太宗曰:為帝王者,必須慎其所與,只如鷹鷂鞍馬聲色殊味,朕若欲之,隨須即至,如此等事,常敗人正道。
 

邪佞忠正,亦在時君所好。
 

若任不得賢,何能無滅。
 

公對曰:臣聞齊威王問淳於髡曰:‘寡人所好,與古者聖王同否?
 

髡對曰:‘古者聖王所好有四,今王所好唯有三種。
 

古者好色,王亦好之;古者好馬;王亦好之;古者好味,王亦好之;古者好賢,王獨不好。
 

齊王曰:‘今無賢可好也。
 

髡曰:‘古之美色即有西施毛嬙,奇味即有龍肝豹胎,善馬即有飛兔綠耳,此等今既無之,王之廚膳、後宮、外廄,今亦備矣。
 

王若以今之無賢,未知前代之賢得與王相見否。
 

太宗深然之。
 

○對西蕃通來幾時太宗嘗禦瑤池殿,顧謂侍臣曰:西蕃通來幾時?
 

公對曰:《禹貢》雲:西至流沙。
 

又雲:西戎即敘,不明境域所至。
 

漢武帝置敦煌、張掖等郡,自此已後漸通西域。
 

太宗謂群臣曰:朕聞漢武帝時,為通西蕃,中國百姓死者大半。
 

此事著在史籍,不能具道。
 

但隋後主欲開蒽嶺已西,鎮守俱未當死者,繼于道路。
 

加聞流沙已西,仍有隋破壞車轂,其邊即有白骨狼籍。
 

北築長城,東渡遼水,征伐不息,人無聊生,天下叛之,聚而為盜,煬帝安然,恣其所欲,遂至滅亡,只為不聞其過。
 

朕以此事永為鑒誡。
 

今與諸公共理百姓,但有不可行,即向朕言,勿得面従,苟相悅譽。
 

且朕素無學術,未閑政道。
 

一日萬機,不能盡經耳目,所有處斷,恐獨見不明,致有失所。
 

所以委公等,公等善相輔弼,使兆庶得所,此乃長保富貴,蔭及子孫;若屍祿曠官,苟貪榮利,必加黜辱,終不容舍。
 

朕既以漢武帝、隋後主為龜鏡,公等亦須常將此事相規諫也。
 

群臣並拜謝。
 

公進曰:陛下思弘至化,砥礪群下,臣等敢不竭股肱之力。
 

但恐識度愚淺,無益萬分。
 

臣聞漢武帝承五代之資,天下無事,府庫充實,士馬強盛,遂思騁其欲以事四夷,聞蒟醬而開邛僰,貪良馬而通大宛,北逐匈奴,南征百越,老弱疲於轉輸,丁壯死乎軍旅。
 

海內騷然,戶口減半,至於國用不足,府庫空虛。
 

乃榷估鹽鐵,徵稅關市,課算舟車,告緡賣爵,侵漁百姓。
 

萬端俱起,外內困窮,無以給邊費,議以營田代卒,冀以助軍,迄於暮年,方始覺悟。
 

下哀痛之詔,封丞相為富民侯,僅以壽終,幾及大亂。
 

煬帝恃其強盛,思欲追蹤漢武,戎車屢動,人不聊生。
 

十餘年間,亡身戮國。
 

陛下威加海外,無遠不臻,深惟二主以為殷鑒,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臣等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太宗曰:朕遇千慮一失,必望有犯無隱。
 

○對百官應有堪用者太宗曰:百官之內,應有堪用者,朕未能知之,不可造次,為天下主誠亦難。
 

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出一言即為天下所聽。
 

用得好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誡懼。
 

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審悉。
 

公對曰:舉選之事,自古為難。
 

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
 

今欲求人,必須先訪其行,審知其善,然後任之。
 

假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幹,為患極多。
 

但亂代唯求其材,不顧其行;太平必須材行俱兼,始可任用也。
 

○對鐵之為用太宗曰:鐵之為用,無處不須。
 

至於金銀,玩好而已。
 

不知何意,人皆愛之。
 

公曰:兵杖農器,非鐵不可;金銀珠玉,唯有豐年人以為貨。
 

故諺雲:‘豐年珠玉,儉年穀粟。
 

太宗曰:正為蕃人愛,不可全棄。
 

○對侍臣全無諫爭太宗謂孫伏伽曰:今以公為諫議大夫,必須獻可替否。
 

又謂侍臣曰:公等全無諫爭。
 

公對曰:昔者齊景公射不中的,而左右俱稱其善,景公曰:‘自晏子死,不復聞寡人之過。
 

弦章對曰:‘上之所好,下必従之。
 

君若以謇諤為忠,則人皆晏子。
 

陛下每稱述忠諫之士,若有事須獻替,誰敢不盡其忠?
 

○對李密王世充優劣太宗問曰:義甯之初,國家雖有關中,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據。
 

當此之時,諸君所事之主,誰優誰劣?
 

公對曰:李密智計英拔而器度局小。
 

戴胄奏稱:王世充言議分明繁而寡要,為化但為一時之利,不堪思其後圖。
 

太宗曰:平定天下,朕雖有其事,若守之失圖,功業亦複難保。
 

秦始皇實可為誡。
 

公等宜念公忘私,榮名高位,可以長守。
 

公對曰:臣聞之:戰勝易,守勝難。
 

陛下深思遠慮,安不忘危,功業既彰,德教複洽。
 

常以此為政,天下不得不安,四海不得不樂。
 

○對吐穀渾使人懼吐穀渾使人請婚,唐儉奏稱:其使大戰懼。
 

太宗曰:公等以此言虛實。
 

公對曰:今四方諸國,並為陛下臣妾。
 

若發一使,遣諸國征之,立即敗亡,何得不懼也。
 

○對隋煬帝求覓無己太宗曰:隋煬帝求覓無己,內則淫蕩於聲色,外則剿人以黷武,遂至滅亡。
 

朕睹此,但以清靜撫之。
 

今百姓自言安樂,豈知朕之力也。
 

公對曰:堯人擊壤而歌,亦雲:‘帝有何力於我哉只將此事,以為太平百姓,亦不知由主上安之也。
 

太宗曰:朕今安養百姓,豈求其知,但論理亂在時君耳。
 

公對曰:此事非知之難,終行之難。
 

○對隋日山東養馬太宗曰:隋日,山東養武馬,一匹百餘貫錢。
 

公對曰:當時官人因自販馬,粟麥既賤,立限令市。
 

非理督責,乃至破其產業,官人馬盡便寬其日月。
 

百姓不堪,所以聚而為盜。
 

太宗謂侍臣曰:朕身不下殿堂而四夷賓服,此之功業,實所重惜思安,其術未嘗一日忘也。
 

朕見隋煬帝,都不以官人違法為意,性多猜忌,唯慮有反叛者。
 

朕則不然,但慮公等不遵法式,致有冤滯,每見告密之徒,殊不掛意,宜體此心,務以德養人,即是勿毀之道。
 

公對曰:陛下平定宇內,實如詔旨。
 

今功業既定,天下已安,而日慎一日,務以德勝。
 

臣等雖愚,敢不奉識聖意。
 

太宗又謂蕭璟曰:卿在隋時,數見皇后否?
 

璟對曰:自其兒女,不得相見;臣何人也,輒得見之。
 

公曰:臣聞煬帝,特不信齊王,常有中使察之,奏其飲宴,則曰:
 

‘經營何事稱意若其憂悴,則曰:‘彼將有他念。
 

故爾父子之間且猶至是,而況他人乎?
 

太宗曰:今朕視正道,勝煬帝知齊王遠矣。
 

○對隋主入突厥界太宗曰: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之末,夷人極盛,今一衰弊,並為我擒。
 

以此觀之,富貴不可驕逸也。
 

公對曰:天下安危,唯在為政善惡。
 

臣觀隋氏、突厥之敗,實由貪賤放逸。
 

陛下居安思危,故得天下靜謐。
 

○對不見讜言太宗謂侍臣曰:比三兩月來,不見公等讜言,未知以朕不可諫爭,隱而不言為是庶事鹹得不須論也!
 

公對曰:陛下每見一事即為鑒誡,臣等深識聖情,必事理有違,豈敢隱而不奏。
 

然比來大使既出,內外無事,所以不論。
 

○對喪亂未有如隋日者太宗曰:古來雖複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
 

朕皆平之,功何如古人?
 

公對曰:前代雖逢喪亂,皆有牧宰割據,不過數歲即有所歸。
 

至於隋末天下鼎沸,百姓塗炭,經十餘年,陛下應天順人,一時平定,此乃再造天地,重立區夏,此之功業,古來未有。
 

○對人君所務寬厚太宗謂右僕射李靖等曰:人君之道,唯在寬厚,非但刑戮,乃至鞭撻亦不欲行。
 

比每人嫌朕太寬,未知此言可行否?
 

公對曰:古來帝王,以殺戮肆威者實非久安之策。
 

臣等見隋煬帝初有天下,亦大威嚴,而官人百姓造罪未一。
 

今陛下仁育天下,萬姓獲安,臣下雖愚,豈容不識恩造。
 

太宗曰:公等假以為非,朕終不改此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53:42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卷四

 

○對所居殿隋文帝造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所居殿,隋文帝造,已經四十於年,損壞處少。
 

唯承乾殿是煬帝造,工多覓新奇,鬥棋至小,年月雖近,破壞已多。
 

今為政,更欲別作意見,亦恐似此屋耳。
 

公對曰:昔魏文侯時租賦歲倍,有人致賀,文侯曰:‘令戶口不加,租賦歲倍,此由課斂多,譬如皮,熟之令大則薄,令小則厚,理人當亦如此。
 

由是魏國大化。
 

臣今量之,陛下為政,百夷賓服,天下已安,但須守今日化道,亦歸之於厚,此即是已足也。
 

○對周齊末主優劣  
 

太宗謂公曰:昨進周齊史看,末代之主,為惡莫不相似,俱至滅亡。
 

然兩主若為優劣?
 

公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即別。
 

齊主懦弱,政出多門,上下相蒙,遂至亡國;周主立性凶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
 

以此而論,齊主為劣。
 

○對平定四方  
 

太宗謂侍臣曰:計朕平定四方,優勤百姓,雖不及前代哲王,比煬帝故應萬倍。
 

但君臣相須,事同魚水。
 

然魚不得水則立,水無魚則廢。
 

世有理亂,移易風俗,終自如舊。
 

固知國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尊榮。
 

公對曰:昔楚王召詹何為相,何曰:‘唯解修身,不解理國。
 

王又遣使重請何曰:‘未有身正而國不理者。
 

今遠方慕化,並由陛下克己自修,所以夷狄鹹知效命。
 

○對刑法寬猛  
 

太宗禦太極殿,大赦,因謂侍臣曰:為君極難,法若急,恐濫及善人;法若寬,則不肅奸宄。
 

寬猛之間,若為折衷?
 

公對曰:自古為政者,因時設教。
 

若人情似急,則濟之以寬;如有寬慢,則糾之以猛。
 

時既不常,所以法令無定。
 

○對有天下者皆欲子孫萬代  
 

太宗曰:朕常思,自古有天下者,皆欲子孫萬代,政化過於堯舜,及其所行,則與堯舜相反。
 

如秦始皇,亦是英雄之主,平定六國已後,才免其身,至子便失其國。
 

桀紂幽厲,亦皆喪亡,朕為此不得不懼。
 

且天下百姓,傾耳側目,唯看善惡。
 

朕豈得不自思之。
 

公對曰:自古以來,人君為難,只為出言即成善惡。
 

若人君出言欲聞已過,其國即興;若出言欲人従已,其國即喪。
 

古人雲:‘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正為如此。
 

但天下人,皆自進于陛下以榮其身,若正人即欲以正道輔佐,佞人即欲以邪道自媚,工巧者則進奇服異器,好鷹犬者即欲勸令畋遊。
 

所欲自進者,不覺為非,皆言為是。
 

若陛下常守正道,則奸人不能自效,如開其路,則人人欲遂其心矣。
 

太宗曰:然。
 

○對隋大業起居注  
 

太宗問侍臣:隋《大業起居注》,今有在者否?
 

公對曰:在者極少。
 

太宗曰:起居注既無,何因今得成史。
 

公對曰:隋家舊史,遺落甚多。
 

比其撰錄,皆是採訪,或是其子孫自通家傳參校,三人所傳者,従二人為實。
 

又問:隋代誰作起居舍人?
 

公對曰:崔祖浚、杜之松、蔡允恭、虞南等。
 

臣每見虞南說,祖浚作舍人時,大欲記錄,但隋主意不在此,每須書、手、紙、筆所司多不即供,為此,私將筆抄錄,非唯經亂零落,當時亦不悉具。
 

○對帝王有盛衰  
 

太宗謂侍臣曰:觀古來帝王,有盛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蔽其耳目,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
 

既不見其過,以至於滅亡。
 

朕在九重之中,不能遍覽天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公對曰:自古亡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理忘亂,所以不能長久。
 

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遂能留心政道,常如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
 

臣等濫當重任,今又親蒙誡勖,唯知自勵,敢不盡心。
 

○對隋末百姓不自保  
 

太宗曰:隋時百姓,假有財物,豈能自保自我有天下以來,存心撫養,無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產業,守其資財,即我所賜。
 

向使我徵求無已,雖數賞賜,亦不如不得。
 

公對曰:堯舜在上,百姓亦雲:‘耕田而食,鑿井而飲。
 

含哺鼓腹而雲:‘帝有何力於其間哉。
 

今陛下如此含養百姓,可謂日用而不知矣。
 

又奏曰:昔晉文公出畋,逐獸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
 

其中有漁者,文公謂曰:‘我,若君也,道安従出我且厚賜汝。
 

漁者曰:‘臣願有獻。
 

文公曰:‘出澤而受之。
 

於是送出澤。
 

文公命曰:‘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願受之。
 

漁者曰:‘鴻鵠保大海之中,厭而數移徙之小澤,則必有繒弋之憂;黿鼉保淵厭而出之淺渚,則必有網羅釣射之憂。
 

今君逐獸,碭入至此,何行之大遠也。
 

文公曰:善。
 

謂従者記漁者名,漁者曰:君何以名為君其尊天事地,敬社稷,固四國,慈愛萬民,薄賦斂,輕租稅者,臣亦與焉;君不尊天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國,外失禮于諸侯,內逆人心,一國流亡,漁者雖有厚賜,不得保也。
 

遂辭不受。
 

太宗曰:卿言是也。
 

○對月令早晚有  
 

太宗謂侍臣曰:《月令》蚤晚有?
 

公對曰:今《禮記》所載,《月令》起自呂不韋。
 

太宗曰:但為政專依月令,善惡複皆如所記否?
 

公對曰:秦漢已來,聖主依《月令》事多矣;若一依者,亦未有善,但古者設教,勸人為善,所行皆欲順時,善惡亦未必有此。
 

太宗曰:《月令》既起秦時,三皇五帝並是聖主,因何不行《月令》?
 

公對曰:計《月令》起於上古,是以《尚書》雲:‘敬授人時。
 

呂不韋止是修古《月令》,未必始起秦代也。
 

○對讀書善事  
 

太宗問曰:朕比讀書,所見善事,並即行之,都無所疑;至於用人,則善惡難別,故知人極為不易。
 

朕比任使公等數人,何因政化猶不及文景?
 

公對曰:陛下留心政道,委任臣等,逾于古人,正由臣等庸短,不能副陛下所寄;若論四夷賓服;天下無事,古來未有似今日者。
 

至於文景,不足以方聖德。
 

公又曰:自古人君,初為政者皆欲比於堯舜,及天下既安,即不能終其善事。
 

人臣初被委任,亦欲盡心竭力,及得富貴,即欲保全官爵。
 

若使君臣常不懈怠,豈有天下不安之理?
 

太宗曰:確論至理,誠如公言。
 

○對弘演內肝  
 

太宗謂侍臣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留其肝,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內懿公之肝。
 

今欲求其人,不可得也。
 

公對曰:在君待之而已。
 

昔豫讓為智伯報仇,欲刺趙襄子,襄子執而護之,謂讓曰:‘子昔不事範中行乎智伯盡滅之,子乃委質智伯,不為報仇,今為智伯,何也讓答曰:‘臣昔事範中行,中行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
 

在君禮之而已,何患無人。
 

○對懷州有上封事者  
 

太宗謂侍臣曰:
 

朕昨往懷州,有上封事者雲:‘何為常差山東眾丁于苑內營造,即日徭役似不減隋時。
 

懷洛已東雕殘,人不堪命,而畋獵尤數,驕逸之主也。
 

今者複來懷州遊畋,是不得複至洛陽矣。
 

夫四時搜狩,既是帝主常禮,今幸懷州,秋毫不幹于百姓,凡上書諫爭,自有常准。
 

臣貴有辭,主貴能改。
 

如斯詆毀,有似咒詛。
 

公對曰:國家開正言之路,所以上封者極多。
 

陛下親自披閱,或冀片言可取,所以僥倖之士,得肆醜詞。
 

臣諫其君,甚難折衷,従容諷動使行之。
 

孔子曰:‘凡諫有五,吾従諷諫。
 

漢元帝嘗酎祭宗廟,出便門,禦樓船,御史大夫薛廣德當乘輿前,免冠頓首曰:‘宜従橋。
 

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頸血汗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
 

元帝不悅,光祿勳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
 

聖主不乘危。
 

廣德言不可不聽。
 

元帝曰:‘曉人不當如是邪。
 

乃従橋。
 

以此而言,張猛可謂能諫其君者也。
 

○對百姓安否  
 

公拜埽還鄉,太宗遣三衛二十人従,仍借殿中馬三十匹,賜物七百段。
 

並給傳乘。
 

至是還,奉見焉,太宗勞之曰:今日卿至,真可謂喜也。
 

公再拜謝。
 

太宗乃問所經百姓安否,公對曰:百姓咸蒙亭毒之恩,並得安居樂業。
 

太宗曰:朕存心愛養,不愧古人,所未免百姓之言,唯獵一事耳。
 

時桂陽主在座,奏稱:陛下出遊,唯將近親左右及給使等,何關百姓?
 

公曰:譬如人之故舊,有兒子無賴,破其產,雖不關已,然心必惡之。
 

又曰:去冬暮,従懷州還,有人言陛下複欲幸關南,在外悉裝束訖而竟不行,因何有此消息。
 

太宗笑曰:當時實有此心,但畏卿嗔,遂即不去。
 

公再拜謝。
 

○對守文創業  
 

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文,孰難?
 

左僕射房玄齡奏稱:天地草昧,群雄競逐,功破乃降,戰敗乃服。
 

由此言之,草創為難。
 

公對曰:帝王之起,必由仁德,天下樂推,同心協力,為物除害,天授人與,翻為不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人樂安靜而行役不休,人已雕殘而裒斂不息,有國之弊,常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文則難。
 

太宗謂房玄齡曰:卿所對,不如徵之切也。
 

○對君臣治亂  
 

太宗謂侍臣曰:君亂於上,臣理於下;或臣亂於下,君理於上,二者苟逢,何者為甚?
 

公對曰:君心向理,則照見下非;若誅一勸百,誰敢不畏若昏暴於上,忠諫不従,雖百里奚、伍子胥之在吳虞,不救其禍。
 

太宗曰:必如此也。
 

齊文宣惛暴,楊遵彥以正道扶之,得理,如何?
 

公對曰:遵彥彌縫暴主,救理人物,才得免亂,亦甚艱辛,於聖主嚴明,臣下畏法,不同日而語。
 

○對山崩川竭  太宗謂侍臣曰:山崩川竭,自古以為災。
 

比來水旱不調,抑亦由人事。
 

公謝曰: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為災。
 

太宗曰:然。
 

對隋主博物有才  
 

太宗謂侍臣曰: 朕觀隋主文集,博物有才,亦知悅堯舜之風,五桀紂之行。
 

然而行事,即與言相違,何也?
 

公對曰:自古稱人主之善,在有君人之量,能任使人,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戰,雖聰明聖哲,以黈纊冕旒垂耳目。
 

隋主雖有俊才,無人君之量,恃才驕物,所以至於滅亡。
 

太宗曰:然。
 

昔漢武征役不息,戶口減半,中塗能改,還得傳祚子孫。
 

向使隋主早寤,亦不至滅亡也。
 

○對往歲馬料  
 

太宗曰:往歲馬料甚厚,今唯料麩三升,數年來又放宮人三五千人出,准計所費,與舊當減半,何為往日人多料厚而常足,今日人少料薄反以不供,何也?
 

公對曰:往歲所須,皆于百姓取足;今日所用,皆於倉庫出供,所用雖多,不擾百姓;所以用雖少於往時,而供進時有所闕。
 

○對古今人同異  
 

太宗問曰:今人與古人同邪。
 

公對曰:人多以古人淳樸,今人澆浮。
 

以臣量之,勢亦相似。
 

太宗曰:今之人固不及古,古之君臣為化,唯以百姓心為心;近代帝王,唯損百姓以適其欲。
 

朕今與公等,雖不及古,然須以百姓為心,不得有損於物而自奉也。
 

○對慶善樂為文舞  
 

慶善樂為文舞,破陣樂為武舞,詔公及虞南、褚亮、李百藥等為之詞。
 

太宗謂侍臣曰:昔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久之乃成。
 

逮朕即位,數年之間,成此二樂;五禮又復刊定,未知堪為後代法否朕觀前王有功於人者,作事施令,有即為法所貴,不忘其德者也。
 

朕既平定天下,安堵海內,若德惠不倦,有始善終,自我作古,何慮不法。
 

若遂無德於物,後代何所遵承以此而言,後法不法,猶在朕耳。
 

公對曰:
 

陛下撥亂反正,功高百王,自開闢已來,未有如陛下者也。
 

更創新樂,兼修大禮,自我作古,萬代取法,豈止子孫而已。
 

○對太子師保古難其選  
 

太宗謂侍臣曰:太子師保,古難其選。
 

成王幼小,以周召為保傅,左右皆賢,足以長仁致化,稱為聖主。
 

及秦之胡亥,始皇所愛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誅功臣、殺親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
 

以此而言,人之善惡,誠由近習。
 

朕弱冠交遊,唯柴紹竇誕,然則誕等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寶位,經理天下,雖不及堯禹之明,庶免乎孫皓、高緯之暴,以此言之,複不由染,何也?
 

公對曰:中人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
 

然上智之人,自無所染。
 

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亂,救兆人之命,旋致升平,豈紹誕之徒能累聖德但《傳》雲:‘放鄭聲,遠佞人。
 

近習之間,尤宜深慎。
 

太宗稱善。
 

○對漢代常以八月選子女  
 

太宗謂侍臣曰:漢代常以八月選洛陽中子女資色端麗者,載還後宮,此不可為法。
 

然即日宮內,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誕乳諸王,是非所宜。
 

據此論選補宮列,理宜依禮。
 

公對曰:人多惑嬖色,乃致敗亂。
 

周幽惑褒姒,晉獻惑驪姬,耽於寵欲,廢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喪西周;獻公身雖護沒,禍延數代。
 

嬪禦之間,所宜深慎。
 

○對帝王之興有天命  
 

太宗問侍臣曰:帝王之興,必有天命,非幸而得之也。
 

房玄齡對曰:王者必有天命。
 

太宗曰:此言是也。
 

朕觀古之帝王,有天命者,其勢如神,不行而至;其無天命,終至滅亡。
 

昔周文王、漢高祖,啟洪祚,初受命,則赤雀來;始發跡則五星聚。
 

此並上天垂示,徵驗不虛。
 

非天所命,理難妄得。
 

朕若仕隋朝,不過三衛,亦自惰慢,不為時須。
 

公對曰:《易》雲:‘潛龍勿用。
 

言聖德潛藏之時,自不為凡庶所識,所以漢祖仕秦,不逾亭長。
 

○對封禪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封禪是帝王盛事,比表請者不絕,公等以為何如?
 

公對曰:帝王在德不在封禪。
 

自喪亂已來,近泰山州縣,雕殘最甚。
 

若車駕既行,不能全無使役,此便是因封禪而勞役百姓。
 

太宗曰:封禪之事,不自取功績歸之於天;譬如玄齡等功臣,雖有益於國,能自謙讓歸之於朕,豈似不言而欲自取。
 

今向泰山,功歸於天,有似於此。
 

然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嶽,何謝泰山。
 

公等評議。
 

○對積德累仁  
 

太宗問公曰:朕為人主,實仰止古先帝王。
 

至於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四者朕皆行之,何等優劣?
 

公對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行矣。
 

至於功利二善,所益居多。
 

夫平海內之亂,除戎狄之害,是陛下之功;安堵黎元,各複生業,是陛下之利。
 

○對賢人出仕  
 

太宗謂侍臣曰:夫賢人出仕,進則利物榮主,退則官達名成,勤於此事,聞之益少。
 

唯有見惡如崩,淫酒是務,此皆不學而能,是以善人常少,惡人居多。
 

古人稱百年一賢,謂之比戶企佇,奇才常不可得。
 

公對曰:夫賢人居則善其身,達則兼濟其物。
 

是以明聖求之,不有懈怠。
 

○對帝王不能常理  
 

太宗謂侍臣曰:朕聞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
 

假令內安,必有外擾。
 

當今遠夷率服,百穀豐稔,賊盜不作,內外寧靜,朕喜得此事,故共公等樂飲。
 

此非朕一人之力,亦由公等共相存輔。
 

然安不忘亡,理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臣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
 

公對曰:自古以來,元首股肱不能備具,或時君聖臣即不賢,或遇賢臣即無聖主。
 

今陛下聖明,所以致化;臣等駑蹇,不稱陛下所任,然臣等雖不堪任用,陛下放黜即得;若有賢臣,但令君不思化,亦無所益。
 

今天下太平,臣等以為喜,此由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
 

太宗曰:萬機事重,豈得不思。
 

公可語起居郎,常書笏上雲:‘居安思危。
 

朕若不思,即向朕道。
 

○對加藺謨罪  
 

太宗與大將軍藺謨語,謨不對,太宗怒而系之,後知其聾,乃釋不問,謂侍臣曰:
 

我昨發怒藺謨,若遂加其罪,豈不枉濫。
 

公對曰:古者帝王多因喜怒遂濫其賞罰。
 

今陛下思怒藺謨,遂能卻更思省,若此心不移,四海之福。
 

○對淩敬乞貸責所舉  
 

有司奏:近臣所薦淩敬,乞貸之狀。
 

太宗責公等濫進何也,公對曰:臣等每蒙顧問,常具言其長短,有學識,強諫爭,是其所長;愛生產,好經營,是其所短。
 

今其為人作碑文,教人讀書,即附托官人,回易求利,與臣等所說事實未乖。
 

陛下未用其長,唯見其短,以為臣等欺罔,實不甘心。
 

○對高麗等三蕃僧求學  
 

高麗等三蕃僧,求學至中國,遊萊州,萊州以聞。
 

太宗曰:不須遣來,此非為學問,但覘國家虛實耳。
 

公對曰:陛下所為,若善此等,固當取則;若不善,雖拒蠻夷,亦無益也。
 

○對可愛非君  
 

太宗曰:《書》雲:‘可愛非君,可畏非人。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之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公對曰:古語雲:‘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9-16 04:55:46 | 只看該作者

魏鄭公諫錄卷五

 

○或奏公阿党親戚或奏公阿党親戚者,太宗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案驗其事,乃言者謬妄。
 

彥博奏:魏徵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避遠嫌疑,為人所道,雖情在無私,事亦可責。
 

乃令彥博以此旨責公。
 

因謂之曰:君前後諫爭,凡數百條,豈以小事損君眾美。
 

自今以往,不得不存形跡也。
 

經數日太宗問公曰:昨來在外,聞有何不是事?
 

公正色曰:前日令彥博宣敕,語臣何因不作形跡,此言大不是。
 

臣聞君臣葉契,義體一同,未聞不存公道,唯事形跡。
 

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
 

太宗瞿然改容,曰:前發此語,尋已悔之,君不得因茲遂懷隱避。
 

公乃再拜而言曰:臣以身許國,正道而行,必不敢欺負;但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
 

太宗曰:忠良有異乎?
 

公曰:良臣,稷契咎繇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業,福祿無疆。
 

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獨有其名。
 

由此而言,相去遠矣。
 

太宗謂曰:君但莫違此言,朕不忘社稷之計。
 

乃賜絹一百匹。
 

○權貴疾公權貴疾公,每言于太宗曰:魏徵凡所諫爭,委曲反覆,不従不止,意以陛下為幼主,不同於長君。
 

太宗曰:朕少不學問,唯好弓馬,至於起義,即有大功;既封為王,偏蒙偏愛,理道政術,都不留心;及為太子,初入東宮,思安天下,欲克己為政,唯魏徵與王珪導我以禮,弘我以道,勉強従之,大覺利益,遂力行不息,以致太平,並魏徵等之力,所以特加禮重,每事聽従,非私之也。
 

言者乃慚而止。
 

○霍行斌告變霍行斌告變,公預其事,太宗覽之,謂侍臣曰:此言大無由緒,不須鞫問,行斌宜付所司定罪。
 

公曰:
 

臣蒙近侍,未以善聞而有大逆之名,罪合萬死。
 

陛下曲垂矜照,臣將何以自安請鞫之。
 

尋仍拜謝,太宗曰:卿之累仁積行,朕所自知。
 

愚人相謗,豈能由己,不須致謝也。
 

○房玄齡考績不平房玄齡、王珪掌內外考績,治書禦史權萬紀奏其不平,追案勘問,王珪不伏,太宗付侯君集案之。
 

公奏稱:無阿私,必不可推鞫。
 

太宗大怒,令君集勘當。
 

未奏,太宗問君集,君集奏稱:‘臣謂魏徵,玄齡、王珪挾私濫考,何得阿黨,固執言不可推。
 

徵答雲:‘玄齡、王珪俱是國家重臣,並以忠正任使,其所考者既多,或一兩人不當,祗是見有左右,終非心有阿私。
 

若即推繩,不相信任,此事便不可信,何以堪當重委。
 

假令錯謬有實,未足虧損國家。
 

窮鞫若虛,失委大臣之體。
 

且萬紀每日常在考堂,必有乖違,足得論正,當時鑒見,一無陳說,身不得考,方始糾彈,徙發在上嗔怒,非是誠心為國,無益於上,有損於下,所惜傷於正體,不敢有所阿黨。
 

遂釋不問。
 

○侍宴於丹霄門太宗宴於丹霄門樓,極歡,長孫無忌奏稱:王珪、魏徵昔在東宮,臣等疾之如仇,豈謂今日並坐而宴。
 

太宗曰:魏徵等既能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恕。
 

朕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謂無愧古人。
 

酒酣,太宗謂曰:徵每諫,我不能得,即嗔,公等知否?
 

公對曰:臣諫不得,實未有喜,亦不敢嗔。
 

太宗曰:君若不嗔,何因臨時不應?
 

公對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進諫。
 

若不従輒應,便恐此事即行。
 

太宗曰:當時且應,更別陳論,亦何為不得?
 

公曰:昔舜戒群下:‘汝無面従,退有後言。
 

若臣面従,陛下方始別陳,此即退有後言,豈是稷契事堯舜之意?
 

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此實不然。
 

朕但見其所為,只覺婉媚耳。
 

公拜謝,曰: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豈敢數犯龍鱗。
 

太宗曰:史官須記此言。
 

○論止足之分公頻論止足之分,太宗未之許。
 

公曰:群臣委任既久,許其避退,權用之,次觀其能否;既得預察群才,又無獨任之謗,使善人得進,長廉讓之風;若能行之於今,足為將來永法。
 

太宗曰:信如公言,然論者猶有同異,待至京下當別議。
 

○太宗謂侍臣天下安寧太宗謂群臣曰: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
 

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
 

先是,將發十六道黜陟大使,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之,問房玄齡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先使?
 

右僕射李靖對曰:畿內事大,非魏徵莫可。
 

太宗作色曰:朕欲向九成,事亦不小,甯遣魏徵邪朕每行,不欲與其相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必無所隱,今従公等語遣去,朕若有得失,公等能止邪?
 

乃令李靖充使,公従往九成宮。
 

○太宗禦西堂宴集太宗坐於丹霄門外之西堂,引公及右僕射李靖、中書令溫彥博等入宴,言及群臣才行,謂靖等曰:朕自為王至於今日,官人或上書獻計,勸朕為善者多矣,日月稍久,官職漸大,志意即移,言論漸少,無不衰倦;唯魏徵與朕為善,官職益高,志節彌厲,見朕一事失所,甚於已身有過,朝夕孜孜,終始如一。
 

自立以來,唯見此一人而已。
 

是以敬之重之,同于師傅,不以人臣處之。
 

其後每謂房玄齡等曰:魏徵被我拔擢特異,其報我亦深矣。
 

君與我契闊艱辛,多歷年所,勞苦之極,人莫能加。
 

然自即位以來,輔弼我躬,安我社稷,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君不得與魏徵比矣。
 

文德後載誕侍宴文德皇后誕公主,月滿,宴群臣於丹霄殿。
 

太宗命公圍棋賭,公再拜曰:臣無可賭之物,不敢煩勞聖躬。
 

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須致辭。
 

公固言無物堪供進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
 

遂與公棋,才下數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並金裝鞍轡勒,仍賜絹千匹。
 

○進五代史武德中,公與侍中陳叔達、中書令蕭瑀、左僕射封德彝、太子詹事裴矩等,同奉詔分修魏、梁、陳、周、齊、隋六代史。
 

侍中已下,各居權要,既不相統攝,撰者無所稟承,事歷數年,竟無次序。
 

貞觀初,公為秘書監,乃奏停後魏而修梁以下五代。
 

奉敕遣秘書丞令狐德棻、秘書郎岑文本撰周史,前中書侍郎顏師古、給事中孔穎達撰隋史,著作郎姚思廉撰梁陳史,中書舍人李百藥撰齊史。
 

師古徙職,以許敬宗代之。
 

公受詔總加修撰,裁定去取,鹹資筆削,多所損益,務在簡正。
 

隋史序論皆出公手,梁陳及齊各為總論。
 

梁史六秩五十六卷,陳史四秩三十六卷,周史五秩五十卷,齊史五秩五十卷,隋史六秩五十五卷,奏之,時稱良史,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物二千段。
 

○讓左光祿大夫公詣朝堂,抗表讓左光祿大夫,附崔確奏稱:臣在隋朝,備經喪亂,如臣流輩,死亡略盡,臣得奉太平,又特蒙拔擢,恩澤既深,唯思報效,但臣先有眼疾,比加風疹,轉加增劇。
 

天才陰晦,數步之外,全不見人;倉卒轉動,即覺心識悶亂。
 

方今天下無事,英彥如林,無容痼疾之人久在樞近,非但不可,更加二品,仍乞解侍中之職,授臣一二品散官,不離左右,足申愚見,拾遺補闕,非敢虛飾,此實臣志願。
 

太宗令崔敦禮謂之曰:國之安危,資於輔弼,得其人則日隆日化,失其人則敗不旋踵。
 

公寬以接下,忠以奉上,朕每有乖僻,公未嘗不言,社稷安危,唯公是寄。
 

假使公全無兩目,猶當舁公置於左右,朝夕諮詢;況公所患非重,便欲拂衣高蹈,匪獨乖於朕意,僉議以為未可。
 

○太宗移舊閣太宗謂侍臣曰:我疹病,移一舊閣,伊乃謗我作望陵台,公等須為我鞫問取。
 

謂楊師道曰:卿道薑行本作處,用十車銅,聞誰道?
 

師道奏曰:魏徵道。
 

太宗問公曰:何以生此?
 

公不應。
 

太宗再三問,對曰:道十車銅,是諫爭語;臣若道姓名,某即是訕謗,必不益聖德。
 

太宗曰:我有事,皆向卿道,今卿乃為在下,不向朕道,是朕盡心向卿,卿不盡心向朕也。
 

因令禦史引出鞫問之,乃謂治書侍御史杜正倫曰:朕于天下亦是有功,每至祠祭,雖不親行,常心懷悚懼。
 

魏徵於朕,非義従府臣,朕于罪人之中擢與富貴,得朕借問,遂有所隱。
 

朕事天即能畏敬,魏徵即事,便不盡心。
 

昔蕭何有大功於漢家,祗為請上林地,漢高祖尚系械之,計魏徵勳庸,豈得與蕭何為等,朕為其能諫爭,遂寵遇至此,乃恃寵自驕。
 

朕昔問房玄齡事,答雲‘不知,徵當即奏稱:‘豈有人臣報主得有所隱。
 

朕今借問,便不盡心。
 

遣禦史推問,乃負氣作如此行步,若朕兒能諫爭,還作此驕慢,亦須撲殺。
 

朕到伊上,豈有顧惜,看伊意況,似國家不得伊時即不得理。
 

古來帝王,未有魏徵,亦得為化,在朕今日,何藉魏徵。
 

敕杜正倫速按問。
 

公附奏稱:此閣初移,臣等面奉敕旨,本為避濕,所造不多;但眾庶無知,或有謗議,臣初聞望陵台名,即欲內奏,仍共楊師道平章雲:‘此名必是浪語,若出合名,百姓自然不惑。
 

師道語臣:‘有便即奏至尊,聽其與說。
 

不願即顯姓名,非是欲私其人,故隱不道。
 

陛下深居九重,細事不可親見;臣作股肱耳目,非問無由得知。
 

臣數日前見少府監官某乙,問訪比來作司事務多少,雲:‘更無造作,事亦不多,但北門造閣處,須釘鍱甚急,恐少,便須市。
 

供作司唯恐闕乏獲罪,臣即語雲:‘移一舊閣費用幾何報臣雲:‘雖是舊事料理,釘鍱須十車五車。
 

臣即向師道說。
 

前日面奉進,止所造,蓋亦不多役人,又是丁匠,何因人有此語師道共臣平章。
 

只是至尊每事存養,無所造作,人見小小事,即以為多。
 

百姓不可家至戶說,那可彰其言語。
 

遂釋不問。
 

太宗禦百福殿,公奉謝,太宗令韋挺謂之曰:卿罪重於千鈞,朕任卿使卿,逾于管仲,自近代已來,君臣相得,未似今日。
 

昨問卿事,遂隱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終不與卿相見。
 

欲論十年任使,一朝遂失,朕意可不惜邪賴卿出外列其姓名,朕錄卿忠誠,所以不責。
 

公對曰:臣本九泉下人,蒙陛下拔擢,職在樞近,已經十年,情有所守。
 

昨日遂被聞奏,罪合萬死。
 

陛下平一海內,愛養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軍國機務,皆出聖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績昨日若死,今日無由奉見聖顏。
 

○太宗即位有上書者太宗謂長孫無忌等曰:朕躬即位之初,有上書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耀兵振武,威懾四夷,唯有魏徵勸朕偃草興文,布德施惠,中國即安,遠人自服。
 

朕従其語,天下安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
 

凡以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
 

朕之任用,豈不得人。
 

公拜謝曰:陛下聖德自天,留心政術,臣以庸短,承受不暇,豈有所益。
 

○太宗幸積翠池賜宴賦詩太宗幸積翠池,賜貴臣宴。
 

太宗曰:今茲年穀既登,邊方靜息,因此農隙,與公舉酒,酒酣各詠一事。
 

公得西漢,其詞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赴鴻門。
 

騑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
 

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
 

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太宗曰:魏徵所言,必約我以禮。
 

此語意極好,特宜記錄。
 

○皇孫載誕侍宴皇孫載誕,太宗幸東宮,置酒極歡。
 

群臣等奏稱:皇子多已長成,而陛下初未有孫。
 

今者東宮先誕首嫡,此蔔代之休徵,無疆之美慶也。
 

率士蒼生,莫不抃舞,臣等喜躍,特百常情。
 

太宗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是社稷之慶,公等又助朕盡飲,朕安得不喜。
 

酒酣,太宗召左僕射房玄齡及公於禦床前地席,謂曰:貞觀已前,従朕平定天下,夷凶克亂,周旋艱辛,玄齡功勳,何所與讓。
 

太宗自解佩刀以賜之。
 

又曰:貞觀以來,盡心於主,獻納忠讜,國安人利,犯顏正諫,匡朕之違,唯見魏徵一人。
 

古之名臣,何以加此。
 

雙解佩刀以賜之。
 

○上類戴氏禮戴氏禮並為注解二秩二十卷上之,詔曰:禮經殘缺,其來已久。
 

漢代戴聖爰記舊聞,古今所宗。
 

條目雜亂,先儒傳授,多歷年所,鹹事因循,莫能厘正。
 

特進鄭國公。
 

徵文高翰林,學綜冊府,服膺典禮,有志討論,乃依聖所記,更事編錄,以類相従。
 

別為篇第,並更注解,文義粲然,遂得先聖微言,因茲重闡,後之學者,多有弘益,宜付秘書,仍令繕寫,賜皇太子及諸王各一本。
 

並賜物一千匹。
 

○論十六國諸主優劣太宗與群臣論及十六國諸主優劣,太宗曰:苻永固何獨為所稱?
 

房玄齡對曰:為任使得人則見稱,無其人則不見稱。
 

當時為有王景略。
 

太宗謂群臣曰:此猶朕之有魏徵。
 

公拜謝焉。
 

○預章公主薨預章公主薨,公奏: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鹹不自寧。
 

臣聞古之王者,絕於期服,此乃前書典禮,列代舊章。
 

陛下發上聖之慈,深下流之慟,素服以來,遂經旬月;悼往之義,足為加隆。
 

伏願割無已之痛,従先王之禮,改禦常服以副群下之心。
 

臣濫蒙重任,不敢寢默。
 

太宗従之。
 

○太宗以公比諸葛亮太宗謂侍臣曰:魏徵何如諸葛亮?
 

岑文本對曰:諸葛亮一國之政,內處甯安,又行師用兵,威動勍敵,見稱今古。
 

魏徵雖未事事盡兼,至於憂國如家,忠言正諫,朝夕孜孜,古人亦無以加也。
 

太宗曰:魏徵懷忠奉國,蹈履仁義,唯以道德為務,無所欺負;執持朕躬,必欲致於堯舜之上。
 

諸葛所行,無以過也;所不如者,行師用兵耳。
 

○太宗謂侍臣自知者明太宗謂侍臣曰:
 

自知者明。
 

人不能善鑒已過,如善為文章,工諸伎藝,皆自謂已善,他人不及;若良工商略,文匠詆訶,蕪音拙句,往往而有。
 

又譬傅母養子,頮面豫飾乃堪見人,若櫛發必須明鏡,覽其形容,以鑒善惡。
 

以此而言,人君亦須得匡諫之臣,道其愆過,即其為政無大乖違。
 

一日萬機,一人聽斷,細微差僻,安能盡美。
 

唯有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其進喻啟沃,有同明鏡;分明善惡。




發表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2:55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