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透視兒童八種典型行為及父母策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5 16:37: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10-14 09:16 編輯

透視兒童八種典型行為及父母策略

 

行為1:認生。

 

認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有些長大後自然會減低,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寶寶個人的氣質有關,觀察幼兒可以發現,有些活潑外向,有些則容易害羞,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喔。

 

父母策略:寶寶害羞,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不必急於矯正,但如果害羞過頭,父母就得找出問題所在,並積極解決,一般來說,造成寶寶害羞的原因有二種,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或是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有關。

 

家庭因素則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或過度保護,例如,父母如果萬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小孩因經常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駡,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則會使小孩難以克服陌生焦慮,害怕與人接觸,長久下來,可能會使小孩產生自卑的性格,有礙發展。

 

若寶寶有過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專家建議,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小孩與同儕接觸,並多讓小孩有表現的機會,以贊美、鼓勵來代替責駡,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讓其在安全感的環境下,建立自我價值。

 

行為2:模仿。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極大的關聯,也是檢視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專家解釋,嬰兒約到三、四個月大時,才真的會模仿,如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等小孩大些,約四歲左右,就會開始展開模仿遊戲,瘋狂地模仿周圍的人,並顯得樂在其中,常見的有借由模仿父母舉止等行為,來瞭解成人的世界,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策略:雖然早期的嬰兒模仿只是一種反射驅使行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還是可多與孩子互動,如張嘴、吐舌等。
 

可提供寶貝有趣的刺激,有助於開啟寶寶頭腦的新連結,為接下來的發展程式奠定基礎。
 

行為3: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

 

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父母策略: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


媽咪是關鍵!


專家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


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 
 
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行為4 :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

 

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
 

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
 

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父母策略: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裏,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行為5: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


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


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

 

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


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 
 

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
 

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父母策略: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
 

為了讓您了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行為6: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父母策略: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行為7:競爭。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

 

寶寶經常會去搶別人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專家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

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

 

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父母策略:專家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
 

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
 

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行為8: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


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 

 

從嬰兒十八個月起, 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

 

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


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


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父母策略: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裏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


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專家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

 

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

 

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制止嬰兒做不該做的事情隨著嬰兒的手腳能自由地活動,就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淘氣”事兒。

 

在嬰兒看來,“什麼都想做”,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能力。
 

其中有給大人的生活帶來麻煩的“淘氣”,也有令大人高興的行為而使大人喜笑顏開。
 

可對嬰兒來說,哪一種事情都是相同的,都是“嘗試”,大人喜歡與否,他並不知道。

 

嬰兒做了大人不喜歡的事情時,並不是可以放任不管。

 

如吃飯的時候,因笨拙而把咖啡杯弄翻了,這不是嬰兒故意做的,而要怪母親不應該把咖啡放在嬰兒能弄翻的地方。
 

但是,在嬰兒吧手中拿著吃的麵包扔到桌子的下面時,就應該讓嬰兒意識到這是大人不喜歡的行為。
 

最初做的時候,要稍微繃著臉、瞪著眼睛對他說:“幹什麼呢?”過一會兒,他還想再次扔時,就要預防性地說:“不可以!”這樣嬰兒就會意識到這樣的事情是母親不喜歡的事情。

 

當嬰兒停止扔麵包的時候,要適時表揚他:“真是好孩子。”

 

對於嬰兒來說,好壞的區別在於母親的臉色是高興還是生氣。

 

認為剛過10個月的嬰兒還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因此不管嬰兒做什麼都不制止而放任不管,這是不對的。

 

現在有的母親,無論嬰兒做什麼都不批評,而說“說他也沒有用”,這是因為在應該批評孩子的時候而沒批評的緣故。
 

最好能讓嬰兒早些知道,在行為方面,那些是母親喜歡的,那些是母親不喜歡的。
 

對於母親的感情變化,嬰兒從很小就很敏感。
 

雖然嬰兒還不能判斷什麼是好壞,但母親是高興、還是生氣,10個月的嬰兒已經能感覺到了。
 

如果嬰兒認為母親對自己絕對不會發脾氣,就會自信地利用母愛,這樣一來,覺得這次的批評只不過是一種表演罷了,從而使母親說的話沒有效了。

 

嬰兒常在吃飯時故意把勺扔到地上讓母親撿,母親撿起來給他,他還扔。

 

嬰兒一邊用“母親生氣了吧”的表情看母親的臉,一邊往地上扔 。
 

這是嬰兒在做“母親沒有真生氣,什麼樣的行為讓母親生氣呢”的測試。
 

不能給嬰兒測試的機會。
 

從開始的時候就應該讓嬰兒看到母親的臉是嚴厲的。
 

為了不給嬰兒測試的機會,撿起勺子後,就不再遞給嬰兒。

 

生氣的樣子也只有偶爾表現出來才能有效。

 

如果總是一副生氣的臉色,嬰兒就會認為母親就是那樣的人。

 

也有的嬰兒總是做不該做的事,對這樣的嬰兒,就只能對某種特定的危險的行為,做重點的批評,其他最重要的是要把他能用來“淘氣”的東西收拾好。

 

對於嬰兒的“淘氣”行為,嚴厲的制止是可以的,但是體罰就不好了。

 

體罰會導致嬰兒疏遠母親,失去與母親感情上的共鳴。
 

母親高興,嬰兒就高興,因為母親與嬰兒間有這種共鳴,所以嬰兒能體會到母親的喜悅。
 

引用: http://www.babytree.com/learn/article/5753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9 17:26 , Processed in 0.0839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