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9-14 12:40 編輯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寶貝動作慢,在剛出生的頭幾年感覺上是「好事」,只要在爸媽眼皮下,幾乎都來得及阻止寶貝突如其來的頑皮,譬如四處倒水或者是觸碰危險物品。
不過上 學之後,在時間追趕下,壓力緊接著而來,親子關係也常因為一個催快一個慢慢來而緊張。
其實,只要慢得「有技巧」,慢吞吞寶貝也可以成為時間的主人。
5歲的時間感逐漸明確
寶貝3歲左右開始有時間觀念,知道天亮了就是白天、天黑了就是晚上。
使用詞彙時,也慢慢加入時間相關的詞,譬如「昨天」或者「明天」;
但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昨天,即使是上禮拜去動物園玩,也可能說成是「昨天」的事。
一直到5歲左右,時間感逐漸明確,早上起床他會自動跟媽媽說聲Good morning,如果媽媽說:「吃完午飯再帶你去公園玩」,寶貝也能耐心等待。
看錶需要先認得阿拉伯數字,並瞭解數字的大小順序,甚至是5的倍數的加法和乘法,這大概要6歲才能勝任。
6歲之前,精確的「10分 鐘後再吃點心」寶貝可能沒辦法瞭解,這時就要藉助鬧鐘提醒。
多次的10分鐘等待,寶貝就能逐漸建立「10分鐘」的生理感覺,慢慢地他自然能瞭解10分鐘比3分鐘要久、10分鐘大約是多久、他在這時間內可以做哪些事。
規律生活有助於建立時間
寶貝對理解抽象的幾點幾分較為困難,他們的時間概念通常與具體的生活事件和大自然有關,譬如天黑就是「晚上」,天黑時吃的飯叫做「晚餐」,爸爸回家時就會吃晚餐,吃完以後玩一下下就準備洗澡睡覺,睡醒了「明天」就來了。
規律生活有助於寶貝建立時間感。
爸媽可以觀察:由於白天黑夜更替相當規律,所以寶寶學會早上和晚上,相對地比較容易。
所以請爸媽從小儘量配合寶貝的作息(而不是讓寶貝來配合我們),該幾點睡、幾點吃飯就確實執行,先幫寶寶植入一個準確的生理時鐘,這樣他就會在規律的時間醒來。
有了規律的生活,爸媽以事件教導時間感也比較容易,譬如「早上醒來,吃的牛奶麵包是早餐」。
而不是一下子早起有吃早餐、一下子睡太晚直接吃午餐,這時寶貝很容易混淆:「早上」為什麼不見了?
效率是慢吞吞的特效藥
寶貝的慢動作,或許受限於天生氣質,譬如適應時間比較長,或者注意力分散度低;
當寶貝正在專注玩車子,即使爸媽在旁邊催促著:「趕快換衣 服,我們要出門囉!」也可能不動如山,因為他根本充耳未聞。
所以爸媽要抓住寶貝的tempo,預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做好準備,才不會每次「皇上不急、急死太監」。
另一個可能是因為缺乏練習。
有時候趕時間,爸媽實在沒辦法讓慢吞吞寶寶自行打理好吃穿,只好快手快腳地幫他餵飯穿衣。
雖然節省了時間,但也犧牲掉不少寶貝練習的機會。
熟練也是加快行動的方法之一,趁著假日有空的時候,請爸媽多讓寶貝自己動手,以後才會愈做愈快。
有時候寶貝的拖拖拉拉,是因為做事情的步驟不夠精練,譬如穿鞋子時,沒有先分辨左右腳,或者在第一時間就將腳趾頭儘量往鞋子前面塞,所以後面要花費許多時間調整。
爸媽可以給點技巧指導,像是先將左右腳排好,告訴寶貝:「鞋尖突出來的是要裝大腳趾,要擺在中間。」
減少錯誤動作拖延的時間。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m4ifxDaYGRIAUXPBkhDf/article?mid=58514
|